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五代时期的“寡母抚孤”(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徐庭云 参加讨论

正因为这些妇女博学多识,所以即使家庭贫困,孤子不能入学,她们自己也可以担当起教育的重任。她们中的一些人成了“优秀教师”,经过她们亲自教授,培养教育出一批批社会精英,其中有与白居易齐名的著名诗人元稹(779-831)。史称元稹“八岁丧父,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受书,教之学书,稹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擢第,二十四调判入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以后元稹官至宰相。元稹曾为《自叙》表上朝庭,追述幼年时的贫困生活和寡母对他的苦心培育:
    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年十有五,得明经出身,由是苦心为文,夙夜强学。(注:《旧唐书》卷166《元稹传》。)
    还有另一位著名文学家李绅(772-846年),即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李绅六岁而孤,“母卢,躬授之学”,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李绅学有所成,成为武宗时期的宰相。(注:《旧唐书》卷173《李绅传》;《新唐书》卷181《李绅传》。)
    这些寡母,还培养出了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书法家。如唐朝初年,太常博士欧阳询(557-641)以书法知名于世,他的字一写出来,就被人高价买去当作临摹的字帖,即所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甚至高丽国都派遣使者索求欧阳询的字帖。欧阳询逝世时,其子欧阳通年纪幼小,年幼的儿子失去了能够亲自指教的父亲,很难子承父业。但欧阳询之妻徐氏勇敢地担负起教育儿子的重任。她督促儿子以父亲的字为帖进行临摹。由于丈夫留下的字有限,她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让儿子买回父亲的字,督促儿子“刻意临仿。”由于母亲督导得力,数年后,儿子的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体’”。后世的书法家评论认为,欧阳通虽然模仿父亲,但其“险峻”的风格又胜其父一筹,所书《道因碑》及《泉男生墓志》等传世,为稀世珍宝。欧阳通在武则天天授初年(690)为宰相,为人正直。因反对立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为太子而“忤诸武意”,被酷吏来俊臣罗织罪名下狱。然而,欧阳通“虽被惨毒,无异词。”无辜被杀。直至神龙初(705)才平反昭雪,追复官爵。(注:《旧唐书》卷189上《儒学传上》;《新唐书》卷198《儒学传上》) 由此可见,欧阳通不仅以书法名家,而且为人正直,宁死不屈,一位寡母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儿子,她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与欧阳通情况相同的还有另一位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708-804)亦是幼年丧父,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他的字别具一格,楷书端正沉雄,行书遒劲开朗,人称“颜体”。他的书迹《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家庙碑》、《争座位帖》、《自书告身》等流传后世,亦为稀世珍宝。
    颜真卿不仅书法名重于时,而且品格方正。他因为不肯阿附权臣杨国忠而遭到排斥,出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安史之乱开始后,唐军望风而逃,唐玄宗感叹说:“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面对不可一世的安史叛军,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等起兵反抗,被十六个郡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叛军不敢急攻潼关。唐玄宗听到有关颜真卿情况的奏报后大喜,谓左右曰:“朕不识真卿何如人,所为乃若此!”长安沦陷后,颜真卿弃郡奔赴行在,历官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史称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道直言,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唐德宗时,强藩李希烈发动叛乱,颜真卿被朝廷派去劝谕。李希烈图谋称帝,对颜真卿威逼利诱,颜真卿宁死不从,李希烈遂缢杀之。颜真卿的学问、书法、人品均极受当世和后世的钦敬,堪称楷模。这自然与寡母殷氏自幼对他严格的教育密切相关,这是寡母抚孤的又一个成功范例。(注:《新唐书》卷153《颜真卿传》。)
    除此以外,还有博古通今的大儒孔若思、(注:《新唐书》卷199《儒学传中》)唐玄宗时的宰相裴光庭、宣宗时章相毕諴(注:《旧唐书》卷177《毕諴传》。)、懿宗时宰相杨收等,均为幼年丧父的孤儿,在寡母抚育下长大成人。例如裴光庭,父亲裴行俭去世时,年仅七岁,在母亲库狄氏的辛勤抚养下长大成人。库狄氏似乎是一位非常有才智的女性,“则天时召入宫,甚见亲待。”裴光庭自幼在母亲的辛勤教导下,“公务修整”,为众人叹服。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进位宰相。(注:《旧唐书》卷84《裴行俭传》。)
    又如杨收,“七岁而孤”,由母亲长孙氏抚育成人。长孙氏给儿子“亲授经”,杨收年仅十三岁时,就通经书之“大义”,被当地人誉为神童。杨收后为唐懿宗朝宰相。其兄杨发、杨假亦皆登第,皆官至刺史。(注:《新唐书》卷184《杨收传》。)
    有些寡母不仅坚强,而且心胸慈爱博大,除了抚养自己的子女外,还抚养丈夫的子侄。隰城丞薛元暧及其弟什邡令薛元晖兄弟二人皆早卒,留下一批年幼的子女:薛元暧遗留下薛据、薛摠、薛播三个儿子,薛元晖留下薛彦辅、薛彦国、薛彦伟、薛彦云四个儿子。至于还留下多少女儿,史书未留下记载。薛元暧之妻林氏不但担负起抚养自己的三个儿子的重任,而且同时担负起抚养四个侄子的重任。他们兄弟七人,“悉为林氏所训导,以至成立。”在开元至天宝二十年间,七个人全部考中进士。进士是一种非常难考的科目,录取率只有2-3%。林氏所训导的七位考生全部被录取,是了不起的成就。这首先说明,林氏自身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其次说明,林氏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唐代的科举史上,男子所训导的家族诸子侄,也极少有取得林氏这样卓越的成绩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林氏不愧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史称林氏“有母仪令德,博涉《五经》,善属文,所为篇章,时人多讽咏之。”(注:《旧庸书》卷146《薛播传》。)可惜如今只留下一首,保留在《全唐诗》中:(注:《全唐诗》卷799《送男彦辅左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