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郊祀与唐代社会生活
郊祀活动是唐代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唐代又是郊祀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阶段。笔者在《唐代郊祀制度初论》一文中就郊祀制度内容、沿革及其发展变化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环境作了初步研究,形成了唐代郊祀制度的基本认识。(注:盖金伟《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而郊祀活动作为制度的具体实践过程,在各个领域集中反映着唐代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和历史变迁,是我们深刻了解唐代政治、经济、法制等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 一、郊祀活动与唐代政治 唐代郊祀活动在履行敬天法祖的基本形式的同时,更直接地表现在分封百官,抚恤困惑,安抚边夷等政治生活内容。就分封百官而言,它是每次郊祀大典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官员品阶的升迁和财产物品的赏赐两方面。唐代在这方面表现的比前朝的涉及面广,人数众多,赏赐数量巨大。升迁官品有升迁本职官品和荫官子孙两类。官品涉及面及人数是趋逐渐增加的势头变化。例如,中宗景龙三年(709)“京文武官及应集考使、别敕陪位官、边州都督刺史、诸军大使、副使、三品已上,赐爵一等,四品已上,加一阶。……听入外文武百官,赐勋一转。”(注:《唐大诏令集》第68卷。)玄宗开元十一年(724)“升坛行事官及供奉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一阶。诸献官并准升坛列。内外文武官及致仕。并前资陪位者,赐勋一转。缘大礼有职掌并押当者,更加一转。斋官并放出身。皇亲诸陪位……赐一转。亲王公主,各与一子官。三卫监门黄衣长,上飞骑,并仗内杂色人,在斋宫卫,及诸色人有资劳人。缘大礼有职掌,并流外行署预见大礼者,亦赐一转。”(注:《唐大诏令集》第68卷。)代宗广德二年(764)“文武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各赐加一阶。仍赐勋两转。武德唐元功臣,勋业特崇,子孙沉翳,所司勘责,各与一人官。成都灵武元从,普恩之外,三品已上更赐一级。四品以下更加一阶。宝应功臣,普恩之外,三品已上各与一子六品官,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各加两阶,更赐勋两转。副元帅光弼、子仪,各与一子五品官并阶。都防御使、经略等使,各与一子六品官并阶。”(注:《唐大诏令集》第69卷。)德宗贞元六年(790)“内外文武及致仕官,诸军将士等,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一阶。宰相及东都留守、六军统军、诸道节度使、神策、威远、金吾六军都团练、防御、观察使,京兆、河南尹,正员尚书、御史台长官、太常卿,各与一子官。大礼行事官,各加一阶。……故尚父子仪,与一子五品正员官,如已五品已上,量与改转。赠太尉秀实,与一子官。张巡、许远、南霁云、颜真卿、杲卿各与一子正员官”。(注:《唐大诏令集》第70卷。)敬宗宝历元年(825):“内外文武官,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一阶。……文宣王、二王、三恪、与一子官。……皇五等以上亲,三品已上赐爵一级。五品以下加一阶。……应陪位者,皇五等已上亲及太皇太后、皇太后三等已上亲,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一阶。诸亲四等五等及诸州贺正官,并诸色陪位官,五品已上加一阶,六品已下及白身人,并赐勋两转。……中书、门下及节度使带平章事者,宜与一子正员七品官。……节度使,与一子正员八品官。……东都留守、度支盐铁使,观察处置、都团练、防御、经略、招讨等使,及神策、金吾六军将军、大将军、上将军、统军,威远、镇国军使,皇城留守,各与一子正员九品官。……郊庙升坛殿行事官,普恩外,宜更加一阶。……尚书省三品四品已上,中书门下五品已上,特加一阶。……内行事官,三品已上更赐爵一级。四品以下更加一阶。内待省及内坊官,四品已上各赐勋五转。五品以下各赐勋三转。”(注:《唐大诏令集》第70卷。)除此之外,敬宗时期郊祀分封百官又有皇城诸道将士、远营诸道将士、京畿诸道将士,以及大礼职掌行事官、翰林待招供奉、四方贺正官、郊庙行事斋郎、崇玄馆行事学生、斋郎礼生、国子监陪位者、中书门下仪制官等,难以遍举。 从上举几条史料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唐代升迁官品的涉及面,人数在不断增加,而且从广德年间之后,郊祀附加内容加入对于军人如节度使,功勋卓著的将帅的特殊待遇,而且这种内容在后来的郊祀附加内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郊祀中对军人的赏赐始于唐代,这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战争割据,军人地位上升的表现。分封百官之中财物赏赐的数量相当庞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国力状况。玄宗开元十一年(724)“亚献幽王守礼、终献宁王宪,各赐物一千匹。捧俎申王挥、夹侍歧王范、薛王业,各赐物七百匹。侍中源乾耀、中书令张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王竣,各赐物五百匹。正衣驸马都王守一、王繇、温曦、宗正少卿崔澄,各赐物三百匹。二王后,赐物一百五十匹。坛场使京兆尹孟温礼,赐物二百匹。修造羽仪使,赐物一百匹。修撰仪注官,五品以上赐物一百匹,六品以下赐物七十段。自余陪位预宴官,一品赐物一百匹、二品三品八十匹、四品五品六十匹、七品四十匹、八品九品三十匹。……郡公县主,各赐物八十匹。”(注:《唐大诏令集》第68卷。)天宝十载(752)“亚献太子赐物二千段,终献荣王琬赐物一千段。文武百官及有职掌,各赐粟帛有差”(注:《唐大诏令集》第68卷。)。代宗广德二年(764)“其六军神策、宝应射生,衙前射生及左右步军,英武、威远、威武等诸军。左右金吾将士,缘大礼扈从及在城留后者,共赐钱五百贯。鸿胪蕃客,共赐钱一千贯文”(注:《唐大诏令集》第69卷。)。穆宗长庆元年(821)“仍准旧例,赐钱二十万四千九百六十端匹贯”。(注:《唐大诏令集》第70卷。)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亚献嘉王运,终献循王橘等,各赐物一百匹。夹侍、正衣、进硅、捧硅各赐五十匹。”(注:《唐大诏令集》第70卷。) 抚恤困惑是政治性内容的第二方面。包括对军属的抚恤和对年长者的抚恤。以天宝元年(742)和天宝十载(752)为例。“天下侍老,百岁已上赐绵帛五段,粟三硕。八十已上绵帛三段,粟二硕,各即分付。”(注:《全唐文》第25卷。)“天下侍老,百岁已上赐绵帛,粟五硕。八十已上绵帛三段,粟三石。”丈夫七十五已上,妇人七十已上,绵帛二段,粟二石。”(注:《全唐文》第40卷。)这种对老人的抚恤与对官员的赐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何况其是否切实施行,也不得而知。对军属的抚恤记载不详,仅能从只言片语中获得少许的认识。“阵亡人家并捐免户,州县随事优恤赈给”(注:《全唐文》第45卷。),“征行之家,每令存恤、差科之际,或未优矜。自今已后,并准飞骑例蠲免。”(注:《全唐文》第25卷。)不论这两项内容的实际效果如何,唐代统治者能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已经说明唐代统治者在政治上是比较成熟的。 安抚边夷是历代统治者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唐代统治者将其寓于郊祀之中提出,更表明唐代统治者对此的注重。以德宗对吐蕃政策为例,“吐蕃比亏信约,自绝通知,边镇之间,事资备御。因其犯边,累献俘囚。既切怀归之心,复加幽禁之苦,永言覆育,岂问体夷,因所获吐蕃生口见在者,一切放归本国,仍并遣人送至界首,量事资遣,使得自全。”(注:《全唐文》第55卷。)这不仅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具有华夷无间的民族观念,也是唐代民族政策合理性的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