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寡母抚孤”(3)
他日投机杼,勤王在饮冰。 在辞期不罚,积毁竟相仍。 谪宦今何在?衔冤犹未胜。 天涯分越徼,驿骑速毗陵。 肠断腹非昔,书传写岂能? 泪添江水远,心剧海云蒸。 明月珠难识,甘泉赋可称。 但将忠报主,何惧点青蝇? 这首诗的具体历史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中大体可以看出,这是在侄子薛彦辅蒙不白之冤被贬官时,伯母写诗送侄子,告戒他“但将忠报主,何俱点青蝇?”意思是说,只要忠心为国,不要畏惧一时的横逆,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和一身正气。 当然,这些寡母的子侄不可能人人成材,寡母们更不可能人人青史留名,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寡母不啻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寡母和她们的儿子们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但她们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如杨三安妻李氏,京兆高陵人,丈夫死后,“二子孩童,家至贫窭”。李氏“昼则力田,夜则纺缉”,数年间,经办了公婆以及丈夫的叔、侄、兄弟等七个人的丧事,她的巨大付出使远近乡亲为之“嗟涕”。唐太宗也为李氏的艰辛而哀叹,“赐帛三百段,遣州县存问,免其摇役,”(注:《旧唐书》卷193《列女传》。) 除了生活的艰辛之外,寡母们还必须屏弃一切娱乐,过枯寂的清心寡欲的生活。王琳妻韦氏,丈夫死时,年仅25岁。在漫长的寡居生活中,她经常独处一室,“或终日不食”,精神苦闷可想而知。她对两个儿子王坚、王冰的教育非常“有法”。她的两个儿子“后皆闻名。”韦氏所著《女训》行于世,卒年75岁,整整过了半个世纪的寡居生活。(注:《新唐书》卷205《列女传》。)在中国封建社会,大力提倡妇女守节,提倡“一女不践二庭。”故此,相当多的女性青春丧偶之后,自觉或被迫守节。 直到近代,“寡母抚孤”依旧存在,鲁迅、胡适、老舍、茅盾等学者、作家,都是经寡母们抚育出来的杰出孤儿的代表。寡母们抚育出那样多的孤儿成材,是妇女对中国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寡母抚孤”显然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产物,需要牺牲无数女性的青春和幸福,需要寡母们付出惨痛的、沉重的代价。不难设想,每一位抚孤的寡母都有自己的一部创巨痛深的辛酸苦难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寡母抚孤”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①“寡母”在妇女总人数中占一定的比例,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妇女史的深入研究。②“寡母”在“抚孤”方面成绩斐然,经她们培育,孤儿们往往德才兼备,成材率很高。在教育史上,很多寡母同时是出色的教育家。“寡母抚孤”是我国教育史中一个不应忽视的部分。③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寡母与孤儿,是古代的单亲家庭。深入研究“寡母抚孤”,有助于深入研究古代的婚姻与家庭。 “寡母抚孤”既是寡母们的深重苦难,又显现出寡母们母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辉。累朝历代,抚孤的寡母们都为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将赢得人们永久的尊敬。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