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4)
历史发展的方式和途径是受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规定的。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方式和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异化”论和“总体革命论”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另外,关于无产阶级先夺取政权而后搞文化“意识形态”的说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贯主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不仅与武装大军并存着一支反帝、反封建文化、思想的文化新军,而且在革命内部不断地开展思想斗争,用马列主义思想战胜头脑中的各种非无产级阶思想,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所形成的延安精神,即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思想上不断革命、进步的精神,就是生动的说明。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外交的斗争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所谓“西马”先从意识形态入手,“东马”先从武装斗争入手,然后搞意识形态斗争,这不是以上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发展方式、途径方面分歧的焦点,其根本分歧所在是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是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阶级基础不同”。“‘西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已被融合进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只能依靠新工人阶级”。“而‘东马’依然认为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自己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按照这种“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历史观,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阶级基础”是相同的,都是无产阶级或称工人阶级,所不同的是“新”和“旧”的区别。它不仅在理论上不通,在实践上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观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它的阶级基础无疑是无产阶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它的阶级基础怎么能是新工人阶级呢?其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如“优劣论”所说的把新的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中最大的派别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左翼也没有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其代表人物也认为工人阶级同资本主义制度“合流”了。已不再是革命的动力。认为只有“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才是社会变革的“新主体”。曾与德国社会民主党有过密切联系,并用马克思的某些观点批判过资本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基人,也不过是既揭露资本主义,又否定社会主义,主张“未来的社会是自由人们的联合体”,是以自由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阶级基础上的差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差别。 “对历史主体的强调面不同”。“西马”“强调个体或个人”,“‘东马’则强调群体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要求个人服从群体的利益,忽视个人利益与能力”。 西方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更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人民群众。他们“强调个体或个人”,不外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人的利益绝对化,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所以,他们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尊严”、“自我幸福和欢乐”、“自我需要和满足”及“自我发展”、“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等。在他们看来,人性就是个性,不包含社会性,人就是自由本身,个人自由是绝对的。其二是,个人作用。他们认为,“唯一的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存在就是人的“自我精神”与“自我意识”,按照“自我意识”、“自由地选择和创造”就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就是说,在他们那里历史是个人的“绝对精神”决定的。这种极端个人主义世界观和唯心史观是作为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完备化的表现,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它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世界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是因为历史就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它既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事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史同时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生产社会存在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第674页)。但这并不等于“忽视”个人的能力和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来认为,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人物。工人阶级争取彻底解放“是需要权威的”(《列宁全集》第11卷,第398页)。就是需要有权威的政治家、理论家、革命家,走在群众的前面,用先进的思想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解决革命中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大批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但个人只能作为阶级的代表依附于群众集体,依靠群众,否则,“他们就会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斯大林:《和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的谈话》人民出版社,第14页)。因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列宁选集》第4卷,第635页)。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个人是按照一定阶级关系依附于集体的个人,不是孤立于集体之外的个人。个人的历史作用只有在群众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际上,它所讲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中,就包括了优秀人物的作用。把社会集体看成是孤立个人的集合体,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自然会把强调群众的历史作用看成是忽视个人的能力和作用。 以上说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观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差别,并不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侧重面之类的表面现象和方法,而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是无产阶级历史观同资产阶级历史观的原则分歧。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