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多处著名离宫遗址被发现,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勘察或者清理发掘。迄今所知的此类遗址有唐九成宫、华清宫、玉华宫和翠微宫4 处。九成宫系在隋仁寿宫基础上经修缮、增建而成,位于今陕西麟游县新城区。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平面略呈长方形,有宫墙二重,内垣平直,外垣屈曲而跨谷据岭。外垣之内,以居中主殿为中心,凭山面水建造殿台亭榭数十座。已发掘的数座,规模大小不一,建筑风格各异,近年报道的37号殿址,以其宏伟的规模、独特的建筑结构,赢得各方面的重视(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图版柒,2)。位于陕西临潼的唐华清宫遗址,发掘面积已达6000平方米,清理出7个形制、 结构各异的石砌汤池。据考证,其中的5 个分别是当年的莲花汤(又称御汤九龙殿)、海棠汤(贵妃汤)、太子汤、星辰汤和尚食汤。各汤池的供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自成一体,彼此互不干扰,并注意避开地面建筑物(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 5期。)。玉华宫和翠微宫,俱为唐代皇室的避暑胜地和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分别位于陕西铜川和长安县,对它们的了解虽不及前两个离宫遗址清楚,但现已可以初步确认玉华宫建筑群体的中轴线和宫殿建筑范围,并知道南风门、玉华殿、肃成殿的位置(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在翠微宫, 也发现了当时的一处主体建筑基址和石舍利塔等遗存(注:姜捷:《陕西隋唐考古述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5期。)。 (二)都城以外的地方城址 这类城址中,规格最高、工作成果最为显著的首推隋唐扬州城。它曾是隋江都宫所在地,又是唐代仅次于东西两京的重要城市,且为宋及以后历代所沿用。1987年以来的勘察表明,隋江都宫城位于今扬州北部的蜀冈上,系在汉广陵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平面呈不规整的方形,南北约1600、东西约1900米,四面各辟一门。南门一门三道,规格略同京都皇城正门。唐代扬州,除沿用隋江都宫旧址建子城外,又在蜀冈下营建了罗城。子城乃官府之所在,罗城则用以布置工商市肆和居民里坊。罗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4200、东西3120米,周绕夯筑城垣,四面共辟7门。城内勘探出南北大道3条、东西大道4条, 并在诸东西大道间探出方向与大道相同的小道9条。依据这些实物资料, 已能基本复原罗城内道路、水道网络和里坊分布的整体面貌。勘察还表明,宋代扬州由大城、宝祐城、夹城等三城构成。宋大城和宝祐城,分别以唐罗城东南隅和子城为基础缩建而成,夹城处于大城和宝祐城之间,起着连络南北二城的作用。宋代扬州军事意味浓厚,其性质与唐代扬州截然不同(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考古研究所汉唐宋元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新发现的三国至明代城址,有州郡城,也有军镇和军事要塞,总数约有数十座之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位于江西九江县的六朝时期寻阳城和半洲城,位于江苏镇江市东北的东晋京口城,内蒙古境内北魏代北六镇中的怀朔镇城和柔玄镇城;位于河北石家庄市振头村的唐恒州都督府城;位于内蒙古库伦旗的辽灵安州城、辽宁喀左县的辽利州城、黑龙江克东县的金蒲峪路城,以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西夏黑水城元亦集乃路城等。有些地方古城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如在吉林永吉一地即发现辽金古城址7座、烽燧遗址5处;在内蒙古科右前旗辽金泰州境内发现古城址57座。令人高兴的是,对这些古城遗址,不仅仅是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对有些重要遗址,如金蒲峪路城(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克东县金代蒲峪路故城发掘》,《考古》1987年第2期。)、元亦集乃路城(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黑城考古发掘纪要》,《文物》1987年第7期。)等, 还做了较大面积的发掘。这一形势说明,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地方城市和军镇城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和重视。 (三)与地方民族政权相关的古城址 这类古城址,主要分布在历史上曾是地方民族政权所在地的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1985年以前发现者,如南诏太和城、大夏统万城、高昌国都高昌故城、高句丽国内城和诸山城、以及渤海的上京龙泉府城,已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等书。自那以后,又有不少新的发现。这种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业已查明城市基本布局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以取得更加准确的科学资料。如在渤海上京龙泉府城,相继发掘了宫城第一宫殿的东西廊庑遗址和宫城南垣的城门遗址。前项发掘,是对早年日本人挖过的遗址再作全面清理,结果在两廊之东西向段中部各发现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单元,可能是楼阁之类的附属建筑物;在两廊之南北向段,清理出早年发掘遗漏的一列柱础,因知南北向段并非28间而是29间;同时还清理出了廊庑建筑的壁柱和地面。这次清理不但纠正了旧资料在两廊结构、布局方面的错误,还以实物资料证明,两廊的建造年代,可能晚于第一宫殿的主体建筑。后项发掘,是清理宫城南垣之午门台址及其东侧的4号门址(同侧的1号门址前已发掘)和西侧的2、3号门址。据此可知,诸门址皆采用大过梁式门洞结构,门枕石、门槛石等也近似于唐代建筑的形制;1、2号门址应为上层统治者进出的通道,3号门址当供运输或宫廷其他人员出入,4号门址为假门,大约只有求得建筑上对称方面的意义(注: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渤海上京宫城第一宫殿东、西廊庑遗址发掘清理简报》、《渤海上京宫城第2、3、4号门址发掘简报》,同见《文物》1985年第 11期。)。属于这类情况的工作,还有对吉林集安高句丽国内城的重新调查、试掘和测绘(注: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4年第1期。)。通过工作确认, 此城址原为一座有夯筑城垣的土城,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之初,曾予沿用,迁都一段时间之后,才沿用土城垣旧基修筑了石城,现存石筑城垣下部砌作规整、墙面平齐的部分,即是高句丽石城的遗迹。据实测,其平面略呈方形,东垣长554.7、西垣长664.6、南垣长751.5、北垣长715米。城之西北、西南、东南角部各有一个突出墙外的方台,似为角楼遗基,东北角呈弧形弯转,不筑角楼,但夹城角之东、北两面各筑一座马面。城之四面共设城门6座,门外均有瓮门,城垣外侧还建有马面。 城之中部发现较多建筑基址,或为宫殿区所在地。另一种发现,以往不曾见于报道,可视为新发现者。其中有近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发现的乌拉泊回鹘故城,更有一批分布于辽宁、吉林的高句丽山城。新报道的高句丽山城有辽宁新宾县黑沟山城、太子城,宽甸虎山高句丽山城,沈阳市石台子高句丽山城,铁岭市西丰县城子山山城、催陈堡山城和吉林柳河的罗通山城。通过调查或小规模发掘,对山城的形制、范围、建筑布局及其历史沿革,大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它们无疑都是雄踞山口要隘的防御要塞。有些在高句丽历史上颇有名气,据考证,铁岭市城子山山城,始建于夫余时期,高句丽占据此地后,一直被称为夫余城;催阵堡山城当为高句丽的金山城;宽甸虎山的高句丽山城,即是著名的勺泊城。这些发现,大大丰富了关于高句丽都城建设以及完整防御体系的研究资料。 关于古城址研究的文章,除去前面涉及到的探讨城市布局、城市建筑、水道系统者外,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规划手法的探讨》(注: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应该算是一种新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