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宋官制对高丽前期王朝官制之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龚延明 参加讨论

略有不同的是,参知政事,在唐代为宰相之职,而宋代则已降为副相,高丽王朝仍沿唐制,作为正相之职。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拟置副宰相,“而难其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乙丑,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位于宰相后。’”李焘原注:“按唐故事,裴寂为仆射、知政事,杜淹为御史大夫参议朝政,魏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萧瑀为特进、参议政事,刘洎为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幽求为中书舍人、参知机务,然并宰相之任也。又高宗尝欲用郭待举等参知政事,即而谓崔知温曰:‘待举等历任尚浅,未可与卿等同名称,遂令于中书门下同承授进止平章事。以此言之,平章事亚于参知政事矣。今谷不能远引汉御史大夫亚相故事为对,翻以参知政事为丞相下一等,谷失之矣。议者惜之。’”(注:《长编》卷五乾德二年四月乙卯条。)高丽王朝参知政事,仍依唐制为宰相之职,如睿宗八年参知政事柳仁著卒,史称“仁著读书登科为宰相,不以富贵骄人”(注:《东史纲目》卷八上。),但其地位,仍略次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点形似唐制,如崔士威,于穆宗二年为参知政事,“俄迁内史侍郎、平章事”(注:《高丽史》卷九四《崔士威传》。)。又,唐代中后期宰相多兼管某部门职事。“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注:《新唐书·百官志》一《宰相之职》。)。“贞元二年,(崔造)以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乃建言:‘六曹皆宰相分领。’于是齐映判兵部,李勉刑部,刘滋吏、礼二部,造户、工二部。”(注:《新唐书》卷一五○《崔造传》。)而高丽王国成宗朝之后,仍保留唐宰相兼判它事之遗制,如文宗十五年(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十二月,“以金元鼎为门下侍郎、崔惟善为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文宗二十二年(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以(中书侍郎、同内史平章事)崔惟善判吏部事”(注:《丽史提纲》卷五《文宗纪》。)。文宗二十九年,李 “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尚书兵部事”(注:〔韩〕金龙善编:《高丽墓志铭集成》一《高丽前期》之九《李墓志铭》,〔韩国〕翰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睿宗朝,朴景仁“左仆射、参知政事、判礼部事”(注:〔韩〕金龙善编:《高丽墓志铭集成》一《高丽前期》之二一《朴景仁墓志铭》。)。以上反映,成宗改官制,兼采唐末、宋初之官制。然而,由于唐、五代毕竟已成历史,而与现实存在的赵宋王朝密切通使往来,受宋官制之影响势必日增。最为典型的是,自成宗十年(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 年)仿宋制设枢密院,“凡军国重事,与省府(按:即三省政府)参决焉”(注:《丽史提纲》卷三《成宗纪·十年》:“冬十月,遣使如宋。置枢密院。韩彦恭还自宋,请依宋制置枢密院。”并参《高丽史》卷九三《韩彦恭传》。)。中枢决策、造令、行令机构,由三省制向“两府制”过渡。
    北宋前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为“中书门下”,其治事之所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处(注:[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一七,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中书门下省称“中书”。同时对峙并立的最高军政机构为“枢密院”,“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注:《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枢密院之设置,可追溯至唐、五代。然唐代初置时,不设司局,以宦官知枢密事。“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注:[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一二《枢密院》,中华书局1986年版。)及至唐末与五代后唐,置枢密院,“命宰臣郭崇韬兼使,又置院使一人,然权侔宰相矣”(注:[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一二《枢密院》,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朝又往前跨出了一步,枢密院成了与中书门下并峙的机构。“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注:《宋史·职官志》二《枢密院》。)即是说,枢密院虽源自唐末、五代,但演变为与“中书门下”对掌国家文、武大政之“二府”体制,却是北宋初期时事。诚如北宋史家孙逢吉所述:“(枢密使),唐常以宦官为之。至梁戒其祸,始更用士人。其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于外也。至崇韬、重诲为之,始复唐枢密之名,然权侔于宰相矣。后世因之,遂分为二,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枢密之任即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职也。”(注:[宋]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二《枢密使》, 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末元初著名史家马端临总结说:“宋兴,始以枢密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称‘二府’,然后枢密院之设,始专有职掌,不为赘疵。”(注:[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一二《枢密院》,中华书局1986年版。)宋代“二府”体制形成后,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与中书门下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平起平坐,均得每朝上殿向皇帝直接奏事。“(枢密院)事柄遂与中书均分,军、民为二体,别文、武为两途,为政多门。”(注:《长编》卷一三七庆历二年七月壬寅。)
    成宗十年设枢密院之后,高丽国宰相构也逐渐趋分为二,“两府”成为中央最高政、军机构。宰相与枢密使并称,“两府会议”为中央最高层朝政议事之所。《东史纲目》记载了高丽仿宋设置枢密院之经过:“(成宗)辛卯十年置中枢院韩彦恭奏:宋枢密院即我朝直宿员吏之职。于是始置中枢院,掌军机出纳、宿卫及军国重事,与省府参决。按:宋制,枢密与中书对峙文、武二柄,号‘两府’。”(注:《东史纲目》卷六下《成宗朝》。)穆宗十二年,显宗即位(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宰相康兆以杀穆宗、立显宗擅权,罢中枢院,立中台省,自为中台使。“初,成宗置中枢院,后分为银台及南院、北院,分掌机务。至是罢之,置中台省,以三官机务悉归之,以康兆为使。”(注:《东史纲目》卷六下《显宗朝》。)显宗二年(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罢中台省,复置中枢院”(注:《东史纲目》卷六下《显宗朝》。)至“献宗元年(北宋哲宗绍圣二年),改枢密院”(注:《高丽史》卷七六《百官志》一《密直司》。)。直至忠烈王元年(公元1275年),时值南宋末年,方改枢密院为密直司(注:《高丽史》卷七六《百官志》一《密直司》。)。即枢密院作为“二府”之一,自成宗十年至元宗朝(公元991-1274年)沿置284年,近三个世纪之久。
    自置中枢院(改称枢密院)后,高丽王朝逐步形成“二府”体制,《高丽史·百官志》称:“省不过五、枢不过七,宰相之职举,庶司百僚各供其职。”(注:《高丽史》卷七六《百官志·总叙》。)凡国之大事,皆须“两府会议”,大臣登用宰相或枢密使副,则称“登两府”:
    (睿宗二年)秋九月,作西京龙堰宫。初,术士以谶劝王就西京龙堰,别创宫阙,以时巡幸。两府会议,皆以为可。知枢密院吴延龙独曰:“近者,南京之役甫举,民劳财匮,不可役疲民起新宫。”不报,至是,平章事崔弘嗣等奏:“太史言:都松岳今二百余年,地脉已衰,宜卜龙堰,以应谶书。”……王卒从弘嗣等言。(注:《东史纲目》卷八上睿宗二年秋九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