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北宋高于宰相之职,晚至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方出现,称“平章军国重事”: 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中置,以文彦博太师、吕公著守司空相继为之,序宰臣上。所以处老臣硕德,特命以宠之也。故或称“平章军国重事”,或称“同平章军国事”。五日或两日一朝,非朝日不至都堂。(注:《宋史·职官志》一《平章军国重事》。) 高丽王朝前期,于中书门下省之外,仍设尚书都省,文宗朝定尚书令一人,左、右仆射各一人,知尚书都省事一人,左、右丞各一人,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左、右司员外郎各一人,都事二人。掾属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记官、算士、直省(注:《高丽史·百官志》一《尚书省》。)。此与《唐六典》书省编制大同小异,略有不同的是,《唐六典》无“知尚书省事”,掾属中无“记官”、“算士、直省”;反之,《唐六典》掾属中有“亭长”、“掌固”,而高丽王朝则无(注:[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中华书局1992年版。)。 高丽王朝前期设六部: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各设判部事、尚书、知部事、侍郎为长贰官。唐制尚书都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长贰。其部名、部数及其各部职掌相同。所不同处:高丽王朝由“宰相统六部,六部统寺监”,高丽王朝宰相兼判尚书六部事(注:《高丽史·百官志》一《总叙》。);而唐六部隶属尚书都省,且唐制六部先后次序为吏、户、礼、兵、刑、工,分前行“吏、兵”,中行“户、刑”,后行的“礼、工”三行(注:《新唐书·百官志》一《尚书省》。);而高丽王朝六部次序为吏、兵、户、刑、礼、工,则按唐制前行、中行、后行次序排列。 又,北宋六部“自元丰定制后,始实领职事”(注:《元丰官志·六部官额》。)。高丽前期六部掌实事。如《高丽史·李公寿传》载:睿宗朝李公寿“拜礼部员外郎,转兵部侍郎,王委以选军卒凡十四年,以称职闻,累迁工部尚书。一时辈流多践宰府,人或以为晚。公寿处之恬然。仁宗即位,擢检校司徒、守司空、参知政事,进中书侍郎、平章事”。此可反映李公寿在睿宗朝任职礼部、兵部、工部期间,均掌该部职事,显非闲职。长达一二十年之久,及至仁宗即位,方擢为宰辅。又,文宗九年七月李子渊奏:“天地灾祥,每与刑政得失相应,不可不慎,伏见吏部、刑部,务要办理。而日陵月替,稽留未决者多,乞令二部员僚,精核事理,考其人吏勤劳而褒贬之。”(注:《高丽史》卷九五《李子渊传附公寿》;《东史纲目》卷七上文宗九年七月。) 唐、宋六部下设二十四司:吏部--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礼部司、祠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兵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每司各以郎中、员外郎为长贰(注:《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职官志》三。)。北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尚书省六部下设二十八司,即吏部于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之外,又分吏部司为四司:尚书左选、尚书右选、侍郎左选、侍郎右选(注:《宋会要辑稿》职官八之一、三《吏部》。)。尚书省户部,分户部司为二:户部左曹、户部右曹,连原有之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共为五司(注:[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后集》卷二八《户部》,[明]嘉靖夏相刻本;《文献通考·职官》六《户部》。)。而高丽国从本国具体情况出发,据实际所管事务之需,六部之下,仅吏部另设考功司,由郎中、员外郎掌官吏考核事(注:郑麟趾:《高丽史·百官志》一,朝鲜平壤出版社1957年版。);刑部下另设都官司,由郎中、员外郎等掌奴婢簿籍、决讼(注:郑麟趾:《高丽史·百官志》一,朝鲜平壤出版社1957年版。)。余四司皆不设司,而以本部郎中、员外郎佐尚书、侍郎理本部事。文宗、宣宗二朝,也未因此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而于六部分官设职有所变动。 下面将高丽王朝前期中枢机构与唐宋中枢机构同异作一观照: 二府二府为北宋之称,包括中书门下与枢密院。高丽二府包括中书门下省、枢密府。两者大同小异。中书门下,在唐宋为宰相治事之所:“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北宋)“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注:《旧唐书·职官志》二《门下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三省》。)高丽王朝中书门下省“掌百揆庶务”,为宰相治事之所(注:《高丽史·百官志》一。)。 宰相之职高丽王朝中书门下省官有中书令(内史令)、侍中、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称同内史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以上均为宰相官。凡任相者,必须带内史侍郎(即中书侍郎)或门下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及尚书左、右仆射等他官。如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元鼎(注:《丽史提纲》卷五文宗十六年二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惟清(注:《丽史提纲》卷九毅宗十二年十二月。),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康兆(注:《东史纲目》卷六下显宗三年二月。),尚书左仆射、参知政事任懿(注:《高丽墓志铭集成》一《高丽前期》之一六《任懿墓志铭》。),尚书右仆射、参知政事朴寅亮等(注:《高丽史》卷九五《朴寅亮传》。)。此与唐后期,北宋前期制度类同:“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真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注:《宋史·职官志》一《宰相之职》。)即尚书左、右丞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侍郎、尚书、尚书左右仆射等官带同中书平章事为宰相,至有太师、太傅、太保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相职者。如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普,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沈义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昉,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蒙正,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刘熙古等等(注:《宋史·宰辅表》一。)。宋代参知政事为副相之职,高丽王朝参知政事沿唐制,为宰相之职。已如上述。 枢密院枢密使始置于唐宪宗元和中,宦官充任(注:[宋]王钦若等编撰:《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总序》,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唐末始有枢密院之称,其时“为出纳帝命之司”(注:《旧唐书·哀帝纪》。)。五代沿置。入北宋,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构。高丽王朝枢密院职能与北宋近,“掌军机出纳、宿卫及军国重事”(注:《高丽史·百官志》一《枢密院》。)。两国不同之处,北宋宫中宿卫不由枢密院掌管,而归三衙;高丽王朝即统由枢密院管领。高丽王朝枢密院官有判枢密院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及枢密院知奏事,左、右承宣,左、右副承宣,堂后官。唐代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宋代有判枢密院事(以宰臣判,偶置即罢),枢密使、副,知、同知枢密院事,签书(署)、同签书(署)枢密院事、枢密直学士及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副承旨、编修、干办官等。两者相比,枢密院长贰名称皆同,仅属官都承旨、承旨等称名,高丽王朝另称承宣、副承宣,略有不同而已(注:《高丽史·百官志》一《枢密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