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会史 1.家族、社区、城市。敦峰《略论唐后期政治经济变化因素对士族兴衰的影响》(《韩》)考察吴郡、清河、范阳、敦煌各张氏家族受安史乱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诸因素影响,从官宦家族演变为以食力为主的地方性家族的历史和背景。杜文玉探讨宦官的系列文章《高力士家庭及其源流》(《唐研究》四)、《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期)、 《唐代宦官世家考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和《唐代宦官的俸禄与食邑》(《唐都学刊》第2期),分别研究了高力士出身的冯氏(盎)家族变迁史和宦官籍贯、家族形成及俸禄食邑等诸方面问题,否定了以往诸如闽、岭为宦官渊薮等不确说法。段玉明《大理国主段思平家世考》(《中国史研究》第2 期)追寻了段思平作为武威段氏的家系和迁徙过程。朱雷《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魏》)探讨了史料记载唐末光州人入闽以及闽政权建立的过程。张一平《柳宗元婚必大姓的婚姻观》(《河北大学学报》第2 期)揭示了柳宗元的贵族血统婚姻观。李浩《论唐代关中士族的家庭教育》(《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从家学和家风方面考察了唐关中士族的家庭教育。 本年社区、城市研究多集中于都城长安、洛阳及其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唐史论丛》七)全面论述了两城作为隋唐都城的缘由、规模,及其作为政治中心、经济都会、东西并峙的文化中枢的作用。此外,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一书,收录论文多篇,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对长安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及唐对周边环境的改造利用。姜波《唐东都上阳宫考》(《考古》第2期)论证了洛阳上阳宫的地望、 宫殿建筑特点及使用沿革。敦声波《“积石雪山十一州”考--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 期)研究了唐代“雪山”地区的建置沿革、部族分布及雪山党项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2.社会生活。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是关于隋唐五代衣食住行、婚丧礼仪、社会风俗、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史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深入考察了唐人有关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撰成《敦煌文书所见唐宋之际敦煌住房面积考略》(《敦煌吐鲁番研究》三)和《韩愈日常生活研究--唐贞元长庆间文人型官员日常生活研究之一》(《唐研究》四)二文,前文考证了唐宋敦煌地区的住房用语及面积;后文以韩愈为例,旨在剖析贞元元和间文人型官员的生活水平、经济来源等。 黎虎《唐代的食肆行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 期)和《唐代的酒肆及其经营方式》(《浙江学刊》第3 期)分别讨论了唐代食肆、酒肆的发展分布和经营特点。徐连达《隋唐的饮酒习尚》(《韩》)考察了唐代的酒名、酒色、酒具、酒价。张萍《唐代西北民族内迁及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唐史论丛》七),高启安、索黛《敦煌古代僧人官斋饮食检阅--敦煌文献P3231 卷内容研究》和《唐五代敦煌饮食中的饼浅探--敦煌饮食文化之二》(《敦煌研究》第3、4期)讨论了敦煌地区民族的、僧俗的饮食习俗。拜根兴《试论唐朝的献食》(《唐史论丛》七)则论述了唐朝献食活动及其对世风的影响。 陈寒《唐代公主的婚配特点及分析》(《人文杂志》第1 期)讨论了公主婚配之家的选择变化。段塔丽《从唐墓志看唐代的婚姻习俗》(《文博》第5期)通过墓志考察了唐人的婚姻年龄、选妻标准、 离婚改嫁和冥婚习俗。谭蝉雪《丧葬用鸡探析》(《敦煌研究》第1 期)和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发微》(《学术月刊》第2 期)分别考察了丧葬用鸡辟恶就吉的习俗来源与泼寒胡戏被禁的政治原因。李斌城《唐代社会生活的神仙色彩》(《炎黄文化研究》5 )一文论述了体现于衣食住行、名字称谓等诸多方面的“唐代社会生活的神仙色彩”,葛承雍《唐京的恶少流氓与豪雄武侠》(《唐史论丛》七)揭示了唐京城“市井恶少”一类人物同时具有流氓和武侠的两种心态。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一书,探讨了敦煌僧尼出家受戒、宗教活动、财产收入等。作为其中部分成果,他的《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常住什物的数量与僧人的关系》、《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遗产的处理和丧事的操办》(分载《敦煌研究》第2、3期)和《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与寺院常住斛的关系》(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三文分别讨论了寺院常住什物及僧人使用、 僧尼丧事遗产支配及常住斛供给及被僧人侵蚀等问题。雷绍锋《〈癸酉年至丙子年敦煌平康乡官斋籍〉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 期)讨论官斋作为乡司独立主持的斋僧活动,认为具有力役性质,是真正的“乡役”。 五、宗教、文化 1.宗教。寇养厚《唐初三帝的三教共存与道先佛后政策--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第一阶段》(《文史哲》第4期)和李金水《记唐中宗、 睿宗时期佛教政策的嬗变》(《厦门大学学报》第3 期)分别讨论了唐前期诸帝的宗教信仰及形成原因。牛致功《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唐史论丛》七)批驳了关于灭佛背景是武宗与宣宗权力斗争和为查杀宣宗、毁灭其栖身地的观点。封野《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的关系》(《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也反对会昌灭佛由李德裕策划的看法, 认为其时李德裕已失去武宗信任。 杨富学《西域敦煌宗教论稿》一书收录了作者有关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21篇论文。其《回鹘之佛教》研究了佛教在回鹘中的传播历史、佛典翻译、功德思想、寺院经济及佛教对回鹘的影响等诸多问题。他的《〈法华经〉胡汉诸本的传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三)一文介绍了《法华经》的出土、收藏版本及传译的情况和影响。摩尼教、景教、火袄教史称“三夷教”,均传自波斯。林悟殊《唐朝三夷教政策论略》(《唐研究》四)探究了唐朝早期采取宽容及会昌后严加取缔的政策演变及其原因。他的《敦煌摩尼教〈下部赞〉经名考释--兼论该经三首音译诗》(《敦煌吐鲁番研究》三)讨论了“下部”二字的含义与经典的传播,认为音译诗是摩尼教徒举行宗教仪式的主题歌。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唐研究》四)依据石窟造像,对地藏十王图像的早期形成、图像内容的嬗变过程以及图像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