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唐代落第举子“再次取解”制度的存在及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晓峰 参加讨论


    经由“州府取解”获得荐送资格后,乡贡举子便分别参加礼部明经、进士等科考试。如果考试失败,他们自然可以选择再次应试,这就必然涉及落第举子的“应试资格”是否需重新取得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全面认识唐代的分级考试制度,因而不容忽视。
    由于唐代士人崇尚进士科,造成目前所存“州府取解”材料大多属于“乡贡进士科”,故笔者暂以“乡贡进士取解”为例论述落第举子“再次取解”的存在,进而对这项制度存在的范围做一大致推测。
    宋人现存典籍中,较早涉及“再次取解”现象的为宋人钱易所撰《南部新书》:
    长安举子,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谓之“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之“夏课”。……七月后,投献新课,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槐花黄,举人忙。”⑨
    此处所述,前段本于中唐李肇《唐国史补》:“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⑩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述进士下篇》又援引之,并在“夏课”后注云:“亦谓之秋卷”。后段本于晚唐五代李绰所撰《秦中岁时记》,云:“进士下第,当年七月后,复献新文求拔解,故语曰‘槐花黄,举子忙’。”(11)
    顾名思义,“过夏”就是过夏天。我们知道,古人按夏历纪月,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已入秋。唐代进士科发榜时间,据现存材料,有正月的,有二月,也有三月的,通常情况则在二月(12)。“自六月以后,落第者不出京”的一层意思是:到六月,落第者尚未出京,自然是在长安过的夏天。此外,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落第者出京,应在六月前,此后便不出京了。这是为什么呢?唐代规定,州府荐送举子入京必须在十月左右完成,否则无资格参加随后的礼部试。古代交通不发达,边远举子往返京城与家乡两处,前后需几月。举子省试落第后,时间已将近春末,若打算再应次年科举,自然不会返乡,怕误了取解期限。除去交通因素外,举子不回乡取解而在长安“过夏”,还要考虑到京兆取解的特殊性。据《唐摭言·京兆府解送》所载:“神州解送,自开元、天宝之际,率以在上十人,谓之‘等第’,必求名实相副,以滋教化之源。小宗伯倚而选之,或至浑化,不然,十得其七八。苟异于是,则往往牒贡院请落由。暨咸通、乾符,则为形势吞嚼,临制近,同及第,得之者互相夸诧,车服侈靡,不以为僭”(13),可知京兆府取解者,往往意味着省试登第,京兆府的特殊取解地位因而凸显出来,这从现存“府解”资料多数是关于京兆府的就可得到证明。
    “过夏”的目的是为了“夏课”,因为是“作新文章”,也就称作“新课”,“新课”在入秋(七月)后投献,所以“亦谓之秋卷”(14)。“秋卷”的投献目的是什么呢?傅璇琮先生在比较“秋卷”和“行卷”的区别时说:“所谓秋卷,实际上并不是进士科举人在礼部试前投呈之作,而是士子为获取京兆府或州府的荐送而向名公贵仕呈纳诗文”,“这是不属于行卷的范围的”,“因为唐代的所谓行卷,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诗文向社会上有地位的人呈献,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礼部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在这里,行卷者是州府试合格的举子,其目的是获得礼部试及格即进士登第,而求拔解则不过是获得举子资格的一种手段,二者是有区别的。”(15)“夏课”的目的既然指向州府取解,而且是发生在落第后,这是不是意味着需要“再次取解”才能应礼部试呢?显然,单凭此处的记载,我们还不能作出肯定回答。
    
    首先,通过分析唐人部分礼部试诗和州府试诗,可以证明唐代落第举子“再次取解”制度的存在。
    据《登科记考补正》卷二三所考,郑谷登光启三年(887)进士第,其年礼部试诗题不详(16)。此前,郑谷多次应举,《文苑英华》卷一八三载其《奉诏涨曲江池》诗一首,原注云:“乾符丙申岁春。”乾符丙申,为乾符三年(876),是年未第,所以此诗当是试而未第之作。《文苑英华》卷一八一又载其《京兆府试残月如新月》诗,据《唐摭言·置等第》所记:“乾符四年,崔淯为京兆尹,复置等第。差万年县尉公乘亿为试官。试‘火中寒暑退’赋,‘残月如新月’诗”(17),可知此诗为乾符四年(877)京兆府所试。郑谷乾符三年参加进士考试,说明乾符二年秋他已取得州府解送资格,乾符四年又经由京兆府取解,说明乾符二年的州府解送资格已经失效。由此可知,落第举子确实需要“再次取解”才能赴礼部应试,即乡贡举子的应试资格是暂时性的,一次取解资格只适用于一次礼部科举。
    又据徐松所考,张籍登贞元十五年(799)进士第,其年礼部试《行不由径》诗,张籍诗存,《文苑英华》卷一八九收录(18)。《文苑英华》卷一八五另录张籍《反舌无声》诗,《张司业集》卷四、《全唐诗》卷三八四录此题上有“徐州试”三字。据孟二冬先生所考,“徐州试”当作“汴州试”,此诗为韩愈贞元十四年主持州府取解时所试(19)。可知,张籍于贞元十四年在汴州取得解送资格后,参加次年礼部科举,一举登第。《英华》卷一八六又载其省试诗《罔象得玄珠》一首,应作于贞元十四年前,为省试不第之作,那么张籍贞元十四年汴州取解的性质,同样属于落第举子的“再次取解”。
    其次,晚唐人李郃、卢肇的科举事迹也可佐证“再次取解”的存在。
    李郃应举经过,唐人李鄠《唐故贺州刺史李府君(郃)墓志铭并序》有详细记载:
    府君生五年,能念诗书。……廿七年,举进士。文压流辈,敌乞避路。再试京兆府,以殊等荐。会礼部题目有家讳,其日径出,主司留试不得。明年就试,主司考弟,擢居弟一。后应能直言极谏,天子读其策,诏在三等。时友生刘蕡对诏,尽所欲言,乞上放左右贵幸,复家人指役。……会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殁于贺州刺史宅,年卌五。(20)
    由会昌二年(842)享年四十五,推知李郃生年为公元798年。二十七岁初举进士不第,在穆宗长庆四年(824)。其后又说他“再试京兆府,以殊等荐”,知其进士不第后再次取解州府获得礼部进士科的参考资格。具体而言,“再试京兆府”在敬宗宝历元年(825)。礼部试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则宝历二年(826)正月左右,李郃应试,因避讳,中途告退。其后所谓的“明年就试”,指的自然是公元827年,即文宗大和元年。而李郃恰为大和元年进士科状元,《登科记考》已列之,可相参证(21)。
    关于卢肇,《唐摭言》记载的两则材料值得注意:
    卢吉州肇,开成中,就江西解,为试官末送。肇有启谢曰:“巨鳌屃赑,首冠蓬山。”试官谓之曰:“某昨限以人数挤排,虽获申展,深惭名第奉凂,焉得翻有‘首冠蓬山’之谓?”肇曰:“必知明公垂问。大凡顽石处上,巨鳌戴之,岂非‘首冠’耶?”一座闻之大笑。(22)
    卢肇初举,先达或问所来,肇曰:“某袁民也。”或曰:“袁州出举人耶?”肇曰:“袁州出举人,亦由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23)
    卢肇为袁州人(今江西宜春),故开成年间(836-840)就江西取解,所获名次居末:此为初次取解(“初举”),已获礼部应试资格。又,《文苑英华》卷一八九载有卢肇《江陵府初试澄心如水》诗一首,性质为府试,知卢肇曾于江陵府取解,联系其江西取解事,此次自当为省试落第后的“再次取解”,目的是重新获取州府的解送资格。
    再次,五代官方奏敕中曾明确提及落第举子的“再取文解”和“免取文解”问题,由于五代制度多承袭唐代,这有助于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认识。
    据《册府元龟·贡举部》记载,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六月,中书门下曾就本年新及第进士所试诗赋的复审结果上奏帝王:
    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其卢价等七人,望许令将来就试,仍放再取文解。……其郑朴许令将来就试,亦放取解。(24)
    据此奏文,卢价等七人诗赋多有违格处,应“不得放及第”,不过“许令将来就试,仍放再取文解”。所谓“再取文解”,指的正是举子落第后,若要再试礼部,必须重新取得解送资格。
    长兴三年(932),明宗诏令废除“再取文解”制度:
    (长兴)三年正月诏曰:“贡举之人,辛勤颇甚,每年随计,终日食贫,须宽奖劝之门,俾释覊栖之叹。今后落第举人,所司已纳家状者,次年便付所司就试,并免再取文解。兼下纳文解之时,不在拘以三旬,但十月内到者,并与收受。”(25)
    鉴于举子每年应试奔波之苦,明宗建议自长兴三年的落第举子,无需“再取文解”,可直接参加次年礼部试。这实际证明了“再取文解”为此前的常规制度。
    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九月,朝廷诏令恢复“再次取解”制度:
    (清泰二年)九月,礼部贡院言:“……长兴二年正月诏:‘每年落第举人,免取文解。’今欲依元格,诸科并再取解。以十月二十五日到省毕,违限不收。……其月,举人张洞而下,以去年落第人各于乡里取解,以试期近,来往不及,乞今年且徇旧例。”从之。来年即勒本州取解。(26)
    礼部原拟本年九月即恢复“再取文解”制度,但距十月下旬赴省的期限已近,张洞诸人(去年落第,今年予再试)临时回乡取解恐“来往不及”,故朝廷诏今年且“免取文解”,待来年则仍旧要“再取文解”。可见,短暂的废除后,“再取文解”制度从法令上得到再次确认。
    综上所论,五代时落第举子“再取文解”的制度,实承袭唐代而来,即“再次取解”实为唐五代科举中关于落第举子应试的一项常规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