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李宗俊: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事迹新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宗俊 参加讨论

7.《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吐火罗”条,与《隋书·西域传》“吐火罗”条比较,内容多出,所记异事、与瓜州间的距离皆不同。记事以唐初事为重,尤其记了龙朔元年王名远置州县事及进《西域图记》事。
    另,《通典》所记与王玄策行踪有关的国家如吐蕃、大羊同、悉立、章求拔等国内容,皆为《隋书·西域传》所不载,而多处显示为保留的唐与这些国家最初交往的旧史原文,应该皆为唐使臣所记。
    总括以上见于《通典·边防典》诸条,前数条或注明出自隋《西域图记》、《西域记》,或未注明出处,经核对为出自《西域记》者,皆不见于《隋书·西域传》或《大唐西域记》,而皆有“记异”的共同风格;后数条虽无注明史料出处,但皆有详记风俗异闻及王玄策事迹的特点,结合整个《通典·边防典》“西戎”门正文记事大都止于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后所补之事多以夹注标出,我们判断以上所列的各条多出自王玄策《西域记》(《西域图记》)或唐官修的《西国志》,并非隋裴矩《西域图记》。事实上,如同《法苑珠林》等将王玄策的许多记事转到玄奘名下的情况是一样的,此前贤皆已指出,(41)此也是将王玄策《西域图记》错转到了隋裴矩的名下。尤其明显的是,前引史书明确称,官撰《西域图志》“访其风俗、物产,及古今废置”即其关“西域风俗、物产”的记事来源于王玄策等人游记,而其关“古今废置”的内容又正是许敬宗辈纂抄旧史《西域传》的内容。而这两部分正与今《通典·边防典》“西戎”门包括的内容完全相符。当然,唐初官修《西国志》理应包括隋裴矩《西域图记》的部分内容,但因其残留不多,被采录者不多。至于令有学者质疑的《通典》唐时记载西域诸国与内地的距离,仍以瓜州始,如在叙述吐火罗距瓜州距离,记“东去瓜州六千七百里”,而不用《隋书·西域传》的“东去瓜州五千八百里”,这是因为当时的驿道经莫贺延碛后直通瓜州,瓜州是进入内地驿道的起始站,而且此瓜州并非指隋大业年间以前的瓜州,而是唐初与沙州分离后的瓜州,显而易见距离已大为拉长,远非隋时所记的距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进一步推断《通典·边防典》“西戎门”的内容多取材于唐官撰《西国志》,保存了佚失千载的《西国志》的许多内容。再结合《唐会要》、《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等史书关于西域部分的记事内容多与《通典·边防典》“西戎”门同,而个别文字互有详略,更加说明这些史书的史料来源也是与唐官修《西国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王玄策《西域记》与佛教典籍如《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的关系,以及与唐人绘画、敦煌壁画题材之间的渊源关系,前贤述之备矣,此不赘。需要补充的是以上典籍之所以有将王玄策《西域图记》张冠李戴的现象,说明其书于唐中后期已经残留无几;或者说,唐宋之际的人所见到的《西域图记》的内容应为保留在唐官撰《西国志》中的引文,时人已经不能分清各自确切的作者。
    综括王玄策一生功业,作为唐王朝的外交使臣,他数度出使印度不辱使命;作为钦差特使出使中亚,再建奇功。在今已知的二十余年里,他出使的次数与行程所及,皆超古迈今,中外罕比;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他是中西交通史上开通泥婆罗—印度道的先驱。遗憾唐宋之际没能被史家措意重视为其树碑立传,加之其撰述散佚,事迹几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至此,经过学界数代人的努力,其功勋业绩渐已昭彰于世、彪炳史册矣!
    注释
    ①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中外学者有:法国学者烈维(S.Lévi)在《亚洲学报》上发表文章Lesmissionsde Wang Hiuan-ts' edansI' Inde, Journal Asiatique, Tome XV, Tome XV, Mars-Avrilet Mai-Juin 1900,pp.402-468(《王玄策使印度记》,冯承钧译文收入《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商务印书馆,1955年);印度学者师觉月:P.C.Bagchi: India and China, Saraswated.Calcutta, 1981,p.97;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中华书局,1957年,第102~128页;柳诒征:《王玄策事辑》,《学衡》1925年2月第39期;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关于王玄策史迹研究的几点商榷》,《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孙修身:《唐朝杰出外交活动家王玄策史迹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孙修身:《王玄策事迹钩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东方学报》第66册,1994年;《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考古》1994年第7期;《〈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林梅村:《〈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李并成:《有关王玄策事迹的一条新史料》,《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郭声波:《〈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第3期;郑炳林,魏迎春:《俄藏敦煌写本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残卷考释》,《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②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
    ③《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68页;《通典》卷一九三《边防典·吐火罗》与之约同,中华书局,1988年,第5277页。
    ④《唐会要》卷九九“吐火罗国”条,第2103页。
    ⑤《唐会要》卷一○○“波斯国”条,第2118页;《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波斯国》与之同,中华书局,1975年,第5312~5313页。
    ⑥〔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二九《感通篇·圣迹部》,中华书局,2003年,第891页。
    ⑦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第104页;陆庆夫:《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
    ⑧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第108~109页;陆庆夫:《关于王玄策史迹研究的几点商榷》,《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
    ⑨孙修身:《王玄策事迹钩沉》,第38~46页。
    ⑩该录文为郭先生在霍巍、孙修身、林梅村等先生考释录文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识,参见其文:《〈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第3期。
    (11)而《法苑珠林》卷二四及《诸经要记》卷一记王玄策这次出使的时间为显庆二年,应误。
    (12)中外藏学界对于大小羊同国地理位置的几种说法,可参见杨铭:《中外文献有关吐蕃、羊同的记载》,《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9~255页。
    (13)《通典》卷一九○《边防典·大羊同》,第5177页。
    (14)〔唐〕道宣著;范祥雍点校:《释迦方志》“遗迹篇第四”,中华书局,2000年,第14~15页。
    (15)霍巍:《〈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01年第1期。
    (16)义净记:“彼岸法师、智岸法师,并是高昌人也。少长京师……遂乃观化天竺。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泛舶海中,遇疾俱卒。所将汉本《瑜伽》及余经论,咸在室利佛逝国。”对此冯承钧先生言:“此处的王玄廓,当然是王玄策之讹……”若冯先生此言不误,结合唐高宗麟德年以后因吐蕃争夺西域,陆路受阻,义净所记高僧至此多取海路,而由“所将汉本《瑜伽》”句显然标明是二僧去程,很可能王玄策曾与长于京师的这两位高僧取道海路出使印度,且病卒于途。引文分别参见〔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第95~96页;冯承钧:《王玄策事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编》,第12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