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元代祭礼三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 高荣盛 参加讨论

我们知道,鎏金或金铸佛像至迟通行于唐代。今存于拉萨大昭寺大殿内的觉卧(或作“觉阿”,意为“王子”,指印度净饭王子释迦牟尼)金身像据传由印度制造,南北朝时输入中国(实际上此造像极富唐代中原汉式雕像色彩)。相传这尊觉卧佛后来又由文成公主携之入藏。按照佛经中《造立形象福报经》的规定,艺匠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多种精制佛像的技法,如铸像,有薄铜板锤打成的“金鍱像”,也有用黄金铸成或在银、铜像上用鎏金技法予以“开光”的金像。元代帝师们利用元帝对金制品的酷好,并进而从观念上迎合忽必烈等人夸示天下的心理,以竭力将佛的形象与元帝联系起来。如前所引,“置白伞盖于御座之上”具有“以镇邦国”的象征意义,此义又通过“金轮”这种特殊形制显示出来,《析津志》接着说:
    仍置金轮于崇天门之右,铁柱高数丈,以铁絙系之,以表金转轮王统制四天下,皆从帝师之请也。
    同类措施另见于佛寺,即中统三年(1262年)十一月忽必烈命圣安寺“作佛顶金轮会”。按照佛教教义,最有势力的帝王在世时便有瑞轮出现,凭借瑞轮的旋转,威服一切,故称“转轮王”。转轮分金、银、铜、铁四种。金轮帝王之世,天下望风顺化,法力也最高强。(注:武则天称“金轮圣神皇帝”也显然与此教义有关。不过,莱登大学的西·西·伯格教授根据杰·勒·莫恩斯的观点而判断忽必烈对金轮佛的供奉是他“采取进一步的蒙古开拓计划的信号”的结论(参见[英]丹·乔·艾·霍尔《东南亚史》[古代部分]汉译本第120-121页。赵嘉文译注,张家麟校订。云南历史研究所编印于1979年10月)是值得商榷的。并且,文中说忽必烈两次进行金轮佛供奉的时间(1264年与1269年)亦不知何据,我们找到的这两条材料的时间(1262年与1267年)与之并不吻合。)在喇嘛教的影响下,世俗化的元帝身上打上了金轮佛的标识;与之相应的神主们也被比况为佛的化身。因此可以说,金制神主(包括祏室前的“大榻金椅”与木质金表牌位)既反映了蒙古上层对金制品的传统嗜好,更是他们崇奉喇嘛教的某种深刻印记。
    (二)祭品的蒙古色彩
    元代太庙祭品的规模及其奢华性是空前的,如宋代为太庙提供祭品的廪牺局,仅需设牢圈养祭牲和籍田“种植粢盛”,便可应付祭祀之用。[7]元代负责提供祭品的牺牲局除喂养牛马鹿等牲畜外,另由“西山猎户”提供祭祀野牲,[3]甚至由域外常年提供贡品(见后)。因此,元太庙祭品的种类特别丰富,游牧贵族的食尚也极其鲜明,并出现了一些前代极少使用的附加祭名。此种现象,亦易于造成祭品与古礼的抵牾,元代太常博士便认为,“燔萓月膟”与“烧饭礼”合,故“不可废”(详后),但“形盐、糗饵、粉糍、酡食、糁食非古”,意即“笾豆之实”(“笾”与“豆”即竹制、木制容器,分盛栗脯与齑酱等物献祭。《礼记·天官·笾人》作“羞笾之实”)与古制不合。其实,不合者并不止于此,如汉地太庙之主祭品一般为“太牢”(或作“大牢”)即牛、羊、豕,此为“三牲全备”(后世以鸡、鱼、豕为“三牲”),至元十三年九月,以“加荐”为名,增入羊鹿野豕。十七年,致祭物品又明确为天鹅、野马、塔剌不花(其状如獾)、野鸡、鸽、黄羊、胡寨儿(其状如鸠)和湩乳、葡萄酒,另有哈八鱼等外来贡品;[8]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特祭太庙”(此为“特祭”之始),用马、牛各一,羊、鹿、野豕、天鹅各七,“余品如旧”;一年四季除按常规用各色瓜菜、野味“荐新”外,每月又以羊羔、炙鱼、馒头、其子与西域汤饼等物“配荐”。上列“加荐”、“特祭”和“配荐”诸名目在前代是极为少见的。
    (三)祭祀仪式中的蒙古因素
    仪式是祭祀活动的中心内容。元代确定每季的第一个月(“四孟”)进行“大祭祀”。大祭祀共七天,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元代礼官为皇帝“亲祀”制定了斋戒、陈设、车驾出宫、省牲器、晨裸等八道“享仪”。从形式看,享仪是汉式的,然而,“国俗旧礼”的所有要素几乎被全部嵌入,并构成享仪的主要关节:大祭礼“尤重马湩,马湩事先由太仆寺挏马官派人用革囊送达;马与三牲是“国俗旧礼”中用于“割奠”的物品,它与果脯、齑酱等汉式祭品(盛器为笾与豆)并列陈设;“蒙古巫祝”(或称“蒙古太礼”)充当司祀监官,是祭祀的监督与实际主持者。在元帝行礼的主要程序(晨裸)前,巫祝与三献官在享殿中用奠牲酹马湩与葡萄酒,至各室神主“告腯”。此后,巫祝“升诣第一座”用“国语”呼累朝帝后名讳,告以致祭年月日数与“牲齐品物”,“致其祝语”。次旦,分别由蒙古勋旧大臣(多为怯薛官)、集贤大学士或祭酒、太常院使行三献礼。其后,诸官入享殿,至各室行礼,仍由巫祝致祝语。礼毕,由蒙古博儿赤(Ba'urchi,厨子)“跪割牲”,太仆卿用朱漆盂奉马乳酌奠,巫师用国语“告神”,太祝奉“祝币”“诣燎位”,各官再拜。礼毕,以“割牲之余”撒于南棂星门外,称“抛撒茶饭”。
    上述仪式中,“割牲”这道仪式与汉地用“鸾刀”割牲比较吻合;(注:“重开割”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饮宴习俗(叶子奇:《草木子》卷之三下《杂制篇》);用“鸾刀”割牲则通行于汉地太庙祭祀中。)最可注意的是太祝奉“祝币”“诣燎位”一节。按祝币为祝号与币号即祭祀用牲币(祭牲)与币帛的美称;“燎位”指烧奠祭物的处所,《礼记·郊特牲》曰:“取膟月燔燎升首,报阳也。”膟月,郑玄注为“肠间脂”,其性易燃,用以燔燎,烟火上升;“报阳”意应为告天。《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帝即位时亦“燔燎告天”,李贤注曰:“天高不可达,故燔柴以祭之,庶高烟上通也。”古祭祀中点火的柴蒿与膟月合称为“膟月萧蒿”。设燎位燃烧祭品是汉地太庙祭祀与郊祀诸礼中的一项仪式,比对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元代祭仪中嵌入的蒙古因素与之不乏契合之处,例如:“燎位”相当于“国俗旧礼”中“掘地为坎”焚烧祭品的处所,“报阳”亦与蒙古贵族崇拜“长生天”之意暗合;元太祝所奉牲币中或含“割奠”之牲,故当时的太常博士认为:“燔月膟与今烧饭礼合”,从而为这项“国俗旧礼”找到了“汉式”经典性依据。也正因为此,汉式燔燎仪式曾一度与烧饭礼并行,但“膟月萧蒿,至元十八年五月弗用,后遂废”。显然,太庙祭祀中的这项仪式,便主要由烧饭礼所取代。
    具有“通伦理”功能的祭祀音乐是与礼仪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上述祭祀活动同时要解决汉地“雅乐”与蒙古乐(“国朝乐”)的契合问题。据《元史·祭礼志》记载,元代负责此项事务的大乐署署长曾提出,既行“割奠”之礼,就必须另撰乐章。而太常博士则认为,“三献之礼,实依古制,若割肉、奠葡萄酒、马湩,别撰乐章,是又成一献也”。争论的结论虽不得而知,但元末撰成的《析津志》明确记载,在太庙祭祀过程中,“雅乐先进,国朝乐后进”。[3]可见,与烧饭礼相伴和的蒙古音乐也融入了庙堂祭祀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