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20世纪国内学者关于明代社会史研究回顾(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赵毅/栾凡 参加讨论

五、社会结构
    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如果说80年代前后的研究还没有完全脱离50-60年代研究范围的限制,那么90年代前后的研究则进入了新的研究阶段。关于市民阶层,《明清封建各阶级的社会构成》(傅衣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1 期)对明清时期中国是否出现市民阶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明代知县的关系网》(柏桦,《史学集刊》1993 年3期)开辟了研究明代社会的一个新领域,以知县的关系网为中心探讨了封建专制政体下官僚的内心世界。《论明清江南社会的结构性变迁》(王翔,《江海学刊》1994年3 期)论述了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等级结构、社会心理结构、社会阶级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认为这几方面变化的标志是丝绵商品生产、婚姻关系衍替、重商思潮的勃兴和市民群体的崛起。
    关于地主阶层的研究 《明清封建地主论》(《厦门大学学报》1985年4期)论述了明清地主经济的形式、发展和特点。《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吴晗,《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一文, 论述了明代新仕宦阶级--明朝建立后形成的新地主集团的社会地位、所造成的政治病态、寄生于农民的情形、他们的社会及文化等问题。
    关于奴仆和雇工人的研究《从“三言”看明代奴仆》(南炳文,《历史研究》1985年6期)运用明代小说“三言”的基本素材, 结合文献资料,对明代奴仆的来源、数量、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及反抗斗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奴仆问题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试论明清时代雇佣劳动者与雇工人等级之间的关系》(魏金玉,《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4期)一文认为, 明清法典中关于雇工人的规定适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的雇佣劳动者。雇佣劳动者与雇工人等级关系在各个时期都不相同。这种关系对于研究明清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阶级构成、等级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两重性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西欧和中国封建所有制都是具有等级属性。
    关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研究《论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势力的兴衰》(李洵,《史学集刊》1987年4 期)认为江南士大夫政治态度的转变是从士大夫知识层的下层开始的,继而传到中国知识层,最后扩展到社会各阶层,是江南地方势力趋向强硬的具体表现。《明末清初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感》(赵轶峰,《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4 期)探讨了明末清初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感,在这种意识中实际走的两条相反的道路及失败的结局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论晚明的士大夫》(陈宝良,《齐鲁学刊》1991年2 期)论述了晚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着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在文化意识、生活情趣、人格追求等方面都发生了与前期不同的变化,反映了晚明士大夫不同于前人生活的新特点。《明清江南儒士群体的历史变动》(周学军,《历史研究》1993年1 期)从知识分子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明末清初江南儒家知识分子群体改变了过去对政治的迷信,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会批判风貌。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晚明东林党、复社以及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江南儒士群体的政治活动。《说“卢柟之狱”》(李洵,《史学集刊》1994 年3期)从卢柟之狱的个案分析入手,对当时社会中士子的社会地位、际遇出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16、17世纪中国知识界的状况。《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会意义》(牛建强,《史学月刊》1994年2期)探讨了明代嘉靖、 万历初年受雇于达官贵人的山人群体的生活,认为他们的生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代下层知识分子对自身命运的把握和对现实出路的选择。《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范金民,《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2 期)运用图表对明清时期江南进士数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进行研究,认为江南进士在全国所占比重的发展变化可以分成五个阶段;江南进士分布的府县极不均衡,多集中在苏、松、常、杭等府附近的世代仕宦的望族家中,显示了个别地区和家族在科举考试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关于士商关系的研究《明清“士商相混”现象探析》(谭延斌,《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 期)认为明清时期的“士商相混”为商人的经商活动提供了一个文化的背景,即儒家学说。这种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却不能在当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从中也可以探究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士商关系嬗变:明代中期社会文化形态变更的一个侧面》(郑利华,《学术月刊》1994年6期)认为明中期以后士商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二者互相渗透、 互相交融,必将引起政治思想上的嬗变,对于传统政治、家族伦理观念的改变起了很大作用。关于商人的研究,《中国十大商帮》(张海鹏、张海瀛,安徽黄山书社1993年)一书,对我国明清时期的山西、陕西、宁波、江右、山东、广东、福建、洞庭、龙游、徽州等十大商帮的形成、发展、特点、活动范围、经营项目、经营特点、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衰落原因作了深入系统地研究。
    关于其他阶层的研究《明代无赖阶层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陈宝良,《齐鲁学刊》1992年2期)一文, 探讨了明代无赖阶层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及其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