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语 本文所讨论的明清时期具有儒家理念的商人,并不是商人中的另类。他们不过是商人群体中比较成功地将“儒”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与“商”的经营实践、牟利活动相对合理地联系起来的一部分商人。如果我们承认,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具有普世性的特征,不是传统士人们的专利,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所具有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够因时而变,对于社会众多层面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明清时期的商人们在各个方面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淫,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从儒家价值体系对商人产生的广泛影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以儒家思想理念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在社会中具有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结果并非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朝着彻底解体的方向发展,反而是因为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商人们的经营实践中有机会进一步付诸实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儒家思想摆脱刻板的教条,使之在民间社会更具有影响力。而明清时期那些在商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拥有和集聚着经济实力的商人及其后辈,所渴望和追求的并不是怎样创造出一种属于商人自己的社会文化及价值体系,而是通过实践儒家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清)徽州府志[M].清道光刊本。 [2](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四部丛刊本。 [3](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4](明)金声。金太史集[M].乾坤正气集本。 [5](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6](明)李梦阳。空同集[M].四库全书本。 [7](明)歙县竦塘黄氏宗谱[M].明嘉靖刊本。 [8](明)汪道昆。太函集[M].明万历刊本。 [9]杨正泰(校注)。 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士商类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1]李华。明清以来工商会馆碑刻选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 [12]武殿歧,胡育先。在中堂--乔家大院[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13](明)张四维。条麓堂集[M].明刊本。 [14](清)嘉庆休宁县志[M].清嘉庆刊本。 [15](清)光绪婺源县志[M].清光绪刊本。 [16]休宁率东程氏家谱[M].明万历刊本。 [17](清)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M].明嘉靖稿本。 [19]绩溪西关章氏族谱[M].清宣统刊本。 [20]汪氏统宗谱[M].明刊本。 [21]古歙岩镇镇东磡头吴氏族谱[M].清抄本。 [22]歙县济阳江氏族谱[M].清道光刊本。 [23]歙县许氏世志[M].明隆庆刊本。 [24]李希曾。晋商史料与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25](明)曹叔明。新安修宁名族志[M].明天启刊本。 [26](民国)吴吉祜。丰南志[M].稿本。 [27]卫聚贤。山西票号史[M].说文社,1943. [28]常氏家乘[M].清刊本。 [29]歙源敦煌洪氏宗谱[M].清嘉庆刊本。 [30](清)光绪洪洞县志[M].清光绪刊本。 [31]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32](清)光绪永济县志[M].清光绪刊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