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安十七年的选曹调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争议,人们很容易就达成了共识:裁撤东曹保留西曹。理由也很简单,既然只能保留两选曹中的一曹,就按照惯例中两曹地位的高低来取舍,高者留低者去,听起来倒不失公允。但公允背后却隐藏着“(毛)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1](《毛玠传》)的真实用心。这里的“时人”就是在选举中负有推荐人才职责的“在朝之臣”。 在与之相左,曹操不同意裁撤东曹。徐公持先生就此问题说,曹操采用了孟子的语言技巧,在《止省东曹令》中只言有关“东”的方位而不言“止省”的理由,这不能从道理上去推求,只能从气力去体味[5](P42),似未察曹操在此问题上的用意。 选曹调整是在曹操用兵关中之后,即《毛玠传》中所说“大军还邺,议所并省”[1]的时候发生的,是“并省”提议中的一个子问题,在用兵关中之后,北方已尽为曹操所有,这时提出“并省”,应与当时的政治发展相适应。在建安十七年年初,曹操再次得到了汉献帝的一份“恩宠”: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1](《武帝纪》)。这对于两年前刚刚向天下表露了心志的曹操来说,既然“人臣之贵已极”[1](《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为何又要接受这份画蛇添足的“恩宠”呢?恰恰也是在这一年,操府军师祭酒董昭提出了关于曹操晋爵国公的倡议,并遍访诸臣,大造声势,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默契:接受“恩宠”是曹操向群臣发出的自己要晋爵国公的讯号,而董昭的倡议则是在曹操授意下上演的指鹿为马的把戏。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所进行的“并省”,就不能看作是一次简单的机构精简,而是在曹操拉开建国帷幕前奏响的序曲,“并省”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即将建立的曹氏国家政权做一番组织上的准备。 在曹操晋爵国公的问题上,群臣较少持有异议,也就意味着他们领会了曹操“并省”的意图。但在选曹调整上群臣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以职责范围仅限于“主府史署用”[2](《百官志》)的西曹来取代对全国选举负责的东曹,这会不会直接造成即将成立的曹氏国家政权中选举机构职权的弱化?对于曹操来说,这一点并不重要,因为要想增加西曹的选举权限,一纸授权令足矣。而在东曹裁撤后,“在朝之臣”在“受教与曹并选”中仍旧会因西曹的存在,遇到与东曹并选时相同的问题--被推荐人才能否顺利地得到任用,如果西曹同样秉公行事,那么,对于“在朝之臣”来说,保留西曹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看来,群臣要求“裁撤东曹保留西曹”还另有隐情。 《三国志·陈群传》中记载了建安初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时负责选举的一则事例:“时有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辟之。群封还教,以为模、逵秽德,终必败,太祖不听。”[1]拿这则事例与“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做一下比较,一个显著的差异在于:前者中作为人才的推荐者不受“教”的约束,表现在乡闾清议上,那就是乡闾清议是独立的,放任的。人才推荐者向曹操推荐他们认为合适的人才,进而转化为曹操的选举意愿,并以“教”的形式直接作用于选曹,即便选曹对此持有异议,一般也不会改变任官的结果;而后者中“在朝之臣”作为受教者,要按照“教”中规定的标准推荐人才,乡闾清议成为政府选举的内容,“在朝之臣”在人才推荐上稍有逾越,就会在东曹那里遭到否定,任官就更无从谈起。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受教对象不同,选举结果就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在朝之臣”来说,他们又怎能割舍对前者的留恋而钟情于后者呢?而《陈群传》中的选举方式或许一直在沿用,前引《何夔传》“在朝之臣”语中,何夔还提到了“又可修保举故不以实之令”[1],其中“保举”大概指的就是这一选举方式。而在选曹调整之际,群臣突出了对西曹的拥护,不也隐含着用这种选举方式来取代与东曹并选的倾向吗? 曹操对此不会不有所觉察,他在《止省会》中只言“东”的方位,而不言“止省”的理由,就是要以方位这一无法更改的事实来告知群臣,东曹选举符合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保留下来是必然的。在发布《止省令》后,曹操裁撤了西曹,这同样在喻示着东曹的选举方式不容质疑。 但新政权建立在即,“在朝之臣”推荐人才作为选举的基础,还需维护。他们在裁撤东曹上的意向,又不能不使曹操对“受教与曹并选”的方式作一番新的审视。审视后的结果,曹操采取了两项针对东曹的人事任免措施,一是将长期担任东曹掾一职的毛玠调离,委以右军师;二是缩短东曹掾一职的任职周期,从建安十七年“止省”东曹到建安十八年(213)十一月魏尚书台成立之前短短数月的时间里,先后就任东曹掾一职的就有2人,他们是:广陵徐宣、陈郡何夔。从这两项措施中不难看出,曹操有意要在“并选”中造就一个相对宽松的局面,着眼点则放在对“在朝之臣”在选举中权益的维护上。毛玠的调离,是为了消融东曹选举中刻板的一面,“在朝之臣”因“请谒不行”所形成的对东曹的敌视也会因此得到缓和。作为毛玠的继任者,徐宣、何夔皆为名士。徐宣曾为郡纲纪,这一郡中右职多为大姓所垄断,徐宣当是广陵大姓。何夔是车骑将军何熙的后代,何氏系陈郡大姓无疑。作为大姓、名士的东曹掾与“在朝之臣”之间,彼此都会增加一些认同。此外,在就任东曹掾前,二人势必是要经过“在朝之臣”的推荐,这是早期就追随曹操左右,长期执掌选曹的毛玠所不曾有过的体验,也正因为此,徐宣、何夔出任东曹掾,又有了体现“在朝之臣”共同利益,有助于“并选”完善的一层意义。 可是,毕竟时间太短,“并选”中的和谐景象尚未得到展现,魏尚书台就成立了,选举中也就融入了新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