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庞德公及其亲友考释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武汉大学学报》 黄惠贤 参加讨论

    一、庞德公其人
        宋范晔《后汉书》卷83《逸民列传》有《庞公传》(注:据中华书局“校点本”,1965年5月第1版。本文所引《晋书》、《三国志》、《宋书》、《隋书》、《新唐书》等“正史”,均据中华书局“校点本”,后不另注。)。本传仅百余字,事迹略存梗概。据唐人李贤注,知本传多取材于东晋史家、襄阳人习凿齿《襄阳耆旧记》(注:本文除另有说明者外,《襄阳耆旧记》(简称《襄阳记》)均据《襄阳耆旧记校补》。“校补”本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3月第1版。)(以下简称《襄阳记》)。对传中有数处稍异于《襄阳记》而易引起困惑者,在此拟作推证、考订。
        《襄阳记》称“庞德公”,而《后汉书》作“庞公”。庞公之“公”,是范晔对其尊称抑或庞氏之单字名讳?《后汉书·逸民·庞公传》李贤注引《襄阳记》载:
        (司马)德操年小德公十岁,兄事之,呼作庞公,故俗人遂谓庞公是德公名,非也。
        “俗人”,“心斋十种本”作“世谓”,疑《襄阳记》本为“世谓”,李贤注引讳改。凿齿叙事明白,庞氏之名为“德公”,“谓庞公是德公名”,本世俗传闻。
        梁沈约《宋书》卷68《武二王传论》称:“襄阳庞公谓刘表曰:‘若使周公与管、蔡处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岂有若斯之难’。夫天伦由子,共气分形,宠爱之分虽同,富贵之情则异也。追味尚长之言,以为太息!”这里所谓“尚长之言”,即庞德公答刘表语。若“德公”是庞氏之名,则“尚长”似为庞氏之字了。
        南朝宋、梁时期,范晔、沈约均见过习凿齿全本《襄阳记》,而《后汉书》以“庞公”二字立传,《宋书·武二王传论》仍呼庞尚长为“襄阳庞公”,似均难逃因循“世俗”之咎。
        《后汉书·逸民·庞公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按《北堂书钞》卷158载《襄阳耆旧记》云:
        庞德公,襄阳人也,居涧水上,至死不入襄阳城[1](第727页)。
        “涧水上”,《艺文类聚》卷63[2](第1138页)、《太平御览》卷822[3](第3664页)引《襄阳记》均作“沔水上”。“涧”、“沔”形近,疑《书钞》传抄致误。
        《后汉书》德公“居岘山之南”的记载,至唐代广为流传。诗仙李白《寄弄月溪吴山人》诗有云:“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4](第1766页)。襄阳诗人孟浩然《寻张五回夜园作》也说:“闻就庞公隐,称居近洞湖”[4](第1650页)。洞湖,正在襄阳“岘山之南”,古籍中或作“洞湖”、“洄湖”。《文苑英华》卷791载襄阳作家皮日休《酒箴并序》,有云:“皮子……自戏曰‘醉士’,居襄阳之洞湖”。自注称:
        洞湖去襄阳南二十里,庞德公之旧隐也。《襄沔记》曰:“庞公居上洞,杨颙居下洞”[5](第4184页)。
        《新唐书》卷58《艺文志二》称:“吴从政《襄沔记》三卷”。正是吴从政《襄沔记》将《后汉书》的“岘山之南”,具体化为襄阳城南20里的洞湖,并且确指庞德公的隐居是“上洞”,也就是洞湖的北岸。
        东汉末年岘山南面的洞湖,特别是“上洞”的情况如何?庞德公是否有可能在此隐居?值得探讨。《水经·沔水注》(注:本文所引《水经注》均据《水经注疏》本。此书北魏郦道远注,清末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照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所引诸条均见该书下册第2377页。)载:
        (襄阳蔡)洲大岸西有洄湖,停水数十亩,长数里,广减百步,水色常绿。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与蔡洲相对,在岘山南广昌里。
        杨仪,曾经担任过蜀丞相诸葛亮的长史,“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卷40有专传。杨仪是杨虑的弟弟,《襄阳记》称,杨虑“少有德行,为沔南冠冕”,“年十七而夭,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杨虑和他的弟弟杨仪“居上洄”,而“居下洄”(即洄湖南岸)的杨颙,《三国志》卷45《蜀书·杨戏传》注引《襄阳记》则称之为“杨仪宗人也”。杨颙历任巴郡太守、丞相主簿,为“东曹属,典选举”。因此,以杨虑、杨仪兄弟为首的“沔南冠冕”,是一个书礼传家、聚居于岘南洄湖周边的、具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和稍东蔡洲上以蔡瑁为首的蔡氏、稍南“习家池”以习桢为首习氏一样,都是各具文化传统、保留着不同家风的宗法集团(注:蔡氏、习氏宗亲问题可参拙文《蔡瑁及其亲族》,载谷川道雄编《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第145-153页。日本玄文社1987年2月出版;《习凿齿事迹丛书》,载《襄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三期第11-15页。)。很难设想,庞德公会离开自己的宗亲,挤到岘南洄湖北岸杨虑、杨仪的身边来“隐居”。
        据记载,吴从政是唐中宗景龙(公元707-709年)前后人,自号“栖闲子”。他汇集删改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荆沔地区的记载而成《襄沔记》(注:《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丛书集成”本)。该书卷8载:“《襄沔记》三卷。唐吴从政撰。删宗懔《荆楚岁时记》、盛宏之《荆州记》、邹闵甫《楚国先贤传》、习凿齿《襄阳耆旧记》、郭仲产《襄阳记》、鲍坚《南雍州记》,集成此书。其记襄汉事迹详矣。景龙中人,自号栖闲子”。)。推测《襄沔记》有关“庞公居上洞,杨颙居下洞”的记述,似为上引《水经·沔水注》“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一语之删误。可见,张冠李戴、史实的错位,竟使盛唐以后的文人墨客受到戏弄!
        《襄阳记》说:庞德公“居沔水上,至死不入襄阳城”。“沔水上”作为地理概念,实在是过于泛泛了,而北魏郦道元的记载就很具体。《水经·沔水注》称:
        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故世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桂宅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