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随后的一个阶段,中正评人就“弃德而忽道业”,“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贵”了。其结果自然是积重难返,要想改弦易辙,都不可能了。故“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怎么改呢?当朝显要都是经过这样评议的,能把他们再按乡举里选重评一番吗? 从这里不难看出,在州郡中正设立之初,其评士人并不以门第为标准。所谓“不拘爵位”,即不拘门第也。陈氏之徒以为中正评人自始即以门第为准,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不仅如此,那里还有名显于世,身居高位,而中正不予评议者。据《三国志·吴质传》载:“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注引《魏略》曰:“始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浮沉。故虽已出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及魏有天下,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到,拜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治信都。太和中,入朝。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谓司徒董昭曰:‘我欲溺乡里耳’。昭曰:‘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为君溺攒也’。”这件事当然不足以表明中正评人的通例,但却是以说明:爵位在中正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至于陈氏所谓经学门第转玄学门第,纯属莫名其妙。查有关材料,门第均指爵位或官位,或者说指居高位的官宦世家,权要势族。其含义是政治权力,和什么经学或玄学均无直接关系。当然,在官宦之家中,有治经学的,如王肃、杜预、羊祜等等;有事玄学的,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等。玄学家中,有来自经学世家的,也有来自其他途径的。但这些均不足以作为门第的定义。我们不能比照汉代以经学取士,说九品官人是以玄学取士的。陈氏之徒可以定向摘取一些材料曲成其说,但总归是经不起深究的。 门第之含义既明,我们就可以谈第二阶段,即“中间渐染”的问题了。这个“中间”的下限,我认为应截至晋魏禅代之年,最晚到晋武帝平吴为止。上限或可始于司马氏集团消灭曹爽集团,至晋代魏,这就是中间了。为什么这样定呢?不妨从夏侯玄和司马懿的一段对话谈起。据《三国志·夏侯玄传》:玄在正始初年官至散骑常侍、中护军,以善知人闻名。当时司马懿为太傅,问以时事。玄在回答时提到了九品官人的问题。其议曰: “夫官才用人,国之柄也。故铨衡专于台阁,上之分也;孝行存乎乡闾,优劣任之乡人,下之叙也。夫欲清教审选,在明其分叙,不使相涉而已。何者?上过其分,则恐所由之不本,而干势驰骛之路开;下踰其叙,则恐天爵之外运,而机权之门多矣。夫天爵下通,是庶人议柄也;机权多门,是纷乱之原也。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以来,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若令中正但考行伦辈,伦辈当行均,斯可官矣。何者?夫孝行著于家门,岂不忠恪于在官乎?仁恕称于九族,岂不达于为政乎?义断行于乡党,岂不堪于任事乎?三者之类,取于中正,虽不处其官名,斯任官可知矣。行有大小,比有高下,则所任之流,亦涣然明别矣。奚必使中正干铨衡之机于下,而执机柄者有所委仗于上,上下交侵,以生纷错哉?且台阁临下,考功校否,众职之属,各有长官,旦夕相考,莫究于此。闾闫之议,以意裁处,而使匠宰失位,众人驱骇,欲风俗清静,岂可得乎?天台悬远,众所绝意。所得至者,更在近侧,孰不修饰以要所求?所求有路,则修己家门者,已不如自达于乡党矣。自达乡党者,已不如自求之于州邦矣。苟开之有路,而患其饰真离本,虽复严责中正,督以刑罚,犹无益也。岂若使各帅其分,官长则各以其属能否献之台阁,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中正则唯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台阁总之,如其所简,或有参错,则其责负自在有司。官长所第,中正辈拟,比随次率而用之,如其不称,责负在外。然则内外相参,得失有所,互相形检,孰能相饰?斯则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 这段话长了一些,但通篇均与中正官人相关,只好全引下来。文中有些辞句须作解释,但解释起来过于烦琐,只好省略。全文的大意是,国家用人不应委之中正,让士人去巴结中正,而不求于台阁(指吏部尚书)。如此,台阁的用人权就失掉了,所以必须予以纠正。而要纠正中正侵权之弊,必须把选人之责委之于各部门各级官吏,特别是州郡行政长官。由他们举荐人才并分出档次,上报台阁;然后由台阁交中正审核。“考其行迹,别其高下,审定辈类,勿使升降。”最后,台阁依据中正审核过的人选予以任用。这样,所用之人就较为得当而不致于引起纷乱了。 从这段材料来看,直到魏明帝死,齐王芳当皇帝之初,中正评人还不以官位高低为依据;相反,是中正侵台阁之权,要台阁按中正之举荐来用人。质言之,这时的中正还不是为达官贵人、权门显要服务的。司马懿给夏侯玄的书面答复也证明了这一点。报书曰:“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皆大善。礼乡闾本行,朝廷故事,大指如所示。而中间一相承习,卒不能改。”至于他的态度,则是“恐此三事,当待贤能然后了耳。”为什么司马懿要这样回答呢? 时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集团排斥司马氏。嘉平元年,司马氏乘曹爽奉皇帝谒高平陵之际,发动政变,诛灭曹爽集团。被杀的除曹爽三兄弟外,还有黄门张当、尚书丁谧、邓颺、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等,皆“夷三族”。夏侯玄是曹爽的姑表兄弟,曹爽兄弟被杀,他为之不平。嘉平六年,“中书令李澧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等谋废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事觉,诸所连及者皆伏诛。”(注:《三国志·三少帝传》。)这里所说的“废易大臣”,实际上是要夺回司马氏兄弟的权力;结果,他们反而被司马氏收拾了。接着,司马氏废掉了皇帝齐王曹芳(字兰卿),迎立高贵乡公为帝。高贵乡公不甘于作司马氏的傀儡,发兵攻司马氏,司马氏反攻,杀掉了高贵乡公。但这样一来,也就无法进行禅代了。于是,司马氏又迎立陈留王奂为帝,由他禅位于晋嗣王司马炎,完成了交接手续。从有有材料判断,卫瓘所说“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高”,应在这个阶段。这里不妨引一条材料,以资佐证。据《晋书·职官志》序: “宣王既诛曹爽,政由己出,网罗英俊,以备天官。及兰卿受羁,贵公显戮,虽复策名魏氏,而乃心皇晋。及文王篡业,初启晋台,始置二卫,有前驱养由之弩;及设三部,有熊渠次飞之众。是以武帝龙飞,乘兹奋翼,犹武王以周之十乱而理殷民者也。”所谓武帝龙飞,乘兹奋翼,是有史可查的。“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苟觊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世所谓八公同辰,攀龙附翼者也。” 话说回来,为什么当年司马懿称夏侯玄的意见好得很,而要待贤良来实行呢?道理很简单,那时曹爽当政,选人之权操在何晏等人手里。如按夏侯玄的意见去作,那就只能巩固曹魏政权,永远轮不到司马氏了。而在司马氏执掌政柄,有了用人大权之后,为了培植党羽,取代曹魏,他就可以把夏侯玄的意见付诸实施了。所谓“待贤良然后了耳”,不过是待司马氏行之而已。陈寅恪辈不明白这是一场政治权力之争,把司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之间的较量拉扯到什么经学与玄学上去,不仅有背于门第的本来含义,而且是十分迂阔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