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民国时期两次全国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经济史研究》 徐建生 参加讨论

    与首届全国工商会议相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还在讨论一些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如厘金税制、币制金融、度量衡等。出台的政策也以前政府的努力为基础,有连续性--南京政府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但更多的则是不同,毕竟近20年后已经是时过境迁。又出现了诸如劳资关系、实业救济、失业问题、集中资本联合经营、科学管理与合理化等新议题;会议的地位有所不同,特别是民国元年党派政治、议会道路尚不成气候,国会、议院、约法等名存实亡,由各派系军阀和政客充斥其中的政府部门,就可以左右政策取向,而民国19年已进入了“以党治国”和“一党专政”的训政时期。
        北京、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重大不同,是有无执政党及“党”与经济政策的密切关系并起决定作用;1928年的《训政纲领》就规定:“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注:《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一编法源第三类中国国民党宣言及决议案,第45页。)国民党的中央政治会议、中全会等才是经济政策总方针和指导思想的决定者。所以,工商会议与经济政策决策中心的距离被拉大;至于党治的烙印,“中央党部代表”孙科在开幕式上表示:“政府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人民能够一致注意工商业,要想发展国家的经济,便须与政府合作才能够实现。发展工商业虽然是政府的事,工商界更应该一致拥护政府,帮助政府负起这个责任”,他还断言:“除了中国国民党能够建设新中国外,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够。也只有拥护中国国民党来完成建设,再没有第二个方法了。如果不信仰国民党,不用这个方法,那么只有共产党的法子了,只有走到失败的路上去,走到消灭的路上去”。(注:《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4编,第4页。着重点为引者所加。)这就是孙中山的继承人和追随者的观点,这种形势不容回避。
        因此,这样的会议无疑不是工商业者畅所欲言地诉不满、提要求以供政府采择那么单纯,而具有了相互参考揣测并由工商会员接受、适应政府既定思路的含义。工商会员本身也并非团体推选,而是由政府指定和蒐选。当然,这与1930年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组织商会、同业公会等的力量,已被极大地削弱有关。在基本工业这样新旧交织的问题上,不再出现首届会议上对官营业垄断同声斥责、对官商合办弃如敝屣和力争自由经营的局面;虽然在“那时候国营私营之争相当剧烈”,(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商经济组编:《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但工商会议所传达的主要信息,则是国家兴办的提议压倒了奖励民营的呼声,基本工业应原则上、基本上由国家经营,私人资本经营范围不得明确,民营业改居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无形中成为或早或晚必然实行全面国营政策的铺垫。还应当指出,对于不同的资本属性及经营方式的名称,已基本上由前政府时期的官有、官办和民营、商办,改称国有、国营及私有、私营。在这一系列转变中,当初“宜归国有或官办”的萌芽已经成为主流的倾向。
        北京政府时期的全国工商会议有一个实业(代表)会议作为后续,而南京政府自此次全国工商会议后,就再未召集过类似的会议。会上曾有工商代表提出“工商会议应每年举行以促进我国工商业之进行改良案”及“拟请政府组织工商会议议决案策进委员会,并酌定工商会议大会期,俾实现官民合作促进全国生产”的临时动议。后者提议选举代表组成“工商会议议决案策进委员会”,联络工商界与政府并辅助政府将议决案付诸实施;还要求工商部每年召开一次工商会议,报告议案实施情况,以“表示官商合作之真精神,而免蹈以往只有会议而不见实行的覆辙”。(注:《全国工商会议汇编》,第2编,第49页。)这一提议遭到政府官员的激烈反对而被否决。在讨论时,李权时(身份是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经济学季刊》主编)发言说:“请会员诸君大家明白自己的本身地位:工商会议既不是国民会议,又不是立法会议,仅仅是一个向工商部建议今后如何推进中国工商业的会议,决无监督工商部行政之权。所以,本会议既是工商部自动召集征求全国工商界的意见,则决议案也只是要交给工商部自动之执行就是了。”应该说,李权时的意见是比较冷峻、理智的。工商会议在官方看来,的确没有什么硬性约束力,更不容许有监督行政之举或提议。其实在两年前的全国经济会议上,也有吴鼎昌提出“创设中国经济会议”的议案,谓“德国经济议会制度实为中国今日最可仿行之模范”,提出常设经济会议,“藉以免却经济政策上新旧左右之争”,“经济问题独立解决,不假任何特殊力量”,(注:全国经济会议秘书处编:《全国经济会议专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475、480页。)但未获议决。李权时一语道破了此次全国工商会议(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上次会议)的局限所在,它不仅是咨询性的,而且是临时性的。
        舆论对此次工商会议的评价,有的认为其提案“除一部分外,大都系原则的主张……实际的调查及设计却不多见”;(注:天津《大公报》,1930年11月6日。)有的提出“第一,政府宜有真挚之诚意,不应以会议为装潢门面编造报告之工具;第二,择一二简单具体之事,努力促其实行,以表现此度会议之效率”,不要象年前农矿部召集的全国农政会议那样,虽然一时热烈,但很快就被人淡忘;(注:天津《大公报》,1930年11月11日。)还有的认为这种会议,“并不是训政时期的党代表大会,也不是宪政时期的国民代表大会,又不是德国战后的经济会议,更不是普通立宪国家的国会,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一个没有代表性质的会议。不过由中央有关部处会和地方政府派几位有职守的人员,并由工商部聘请许多领袖和专家,相互交换意见,讨论出发达工商业的具体方案,供主管的工商部采择而已。”(注:《申报》,1931年11月5日。)由以上所述可见,南京政府全国工商会议的规模和盛况,并不能消除多方面在政策需求上的分歧和矛盾,与会的实业领袖和专家对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力的局限性,在会议期间就已有明显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