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司马光对君臣关系的论述看他的辩证史观
《资治通鉴》是中国大史学家司马光终其半生心血写成的力作,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在这部历史巨著中,本着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的目的,司马光在详实记叙、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史论。勿庸置疑,司马光的基本思想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但其中又确实反映出司马光一些极为宝贵的思想。探,其思想的建树,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试就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谈一谈他的辩证史观。 在司马光有关君臣关系的论述里,比较突出的是体现了矛盾双方互为依存的思想。对于如何为人君,如何为人臣,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司马光以极有说服力的史实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辩证的见解。 我们先来看司马光对为君者的要求。在司马光看来,人君者既应有驾驭臣下之权术,又应当善于听取臣下意见,唯此才不失为人君之道。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君驭臣之术主要是刑赏二柄。这套权术的行使,不仅服从于封建君主的个人利益,而且最终还要服从于封建地主阶级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刑赏二术固然是封建帝王随心所欲大施淫威的魔杖,然终不失为维护封建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正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本着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的目的,司马光充分肯定了这套权术的作用,并从理论上作了阐发。他说:“夫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人君所以驭臣之大柄也。”(《资治通鉴》卷141。以下凡引此书,仅注明卷次)他以汉高祖刘邦斩项羽部将丁公一事为例,借题发挥,着意论述了自己的见解。楚汉交战,项羽部将丁公率兵追及刘邦,刘邦感叹道:“两贤岂相厄哉。”丁公乃引兵而还。及楚亡,丁公拜见刘邦,刘邦不仅不念其昔日救生之情,反以“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之罪将丁公问斩。刘邦自沛县起兵,伐暴秦,战项羽,在历时7年的征战中,网罗豪杰,招降纳叛,屡见不鲜,从无背负之责,而今,何出言如此?这里,司马光发表了一段极有见地的议论:“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卷11)以司马光之见,天下动乱,民无定主,招降纳叛,有利于壮大自己力量,造成对敌优势;天下一统,众心已归,此时对那些心怀二意的不忠之臣若不能断以大义则江山难固。这样,以事物发展的条件为前提,以事物自身的变化为参照,司马光没有拘泥于封建帝王个人因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作用,而是从地主阶级整体利益出发,辩证地阐明了这一统治手段应用的合理性。 依据这一理论,对晋初司隶校尉李熹劾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官稻田,晋武帝仅诛刘友,而置山涛等不问一事,司马光则大加抨击:“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且“四臣同罪,刘友伏诛而涛等不问,避贵施贱,可谓政乎!”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刑赏分明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司马光还这样写道:“晋武帝赦山涛而褒李熹,其于刑赏两失之。使熹所言为是,则涛不可赦;所言为非,则熹不足褒。”(卷79)这种逻辑学上的假言判断形式,不仅从辩证关系上准确批评了晋武帝似是而非的处理,而且对于如何做到刑赏分明也提供了一个尺标。 当然,在封建社会,作为统治者来讲,很难有真正的赏罚分明。赏与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是他们驾驭臣下的权术。司马光作为封建史学家,其认识自然也不可能超出这一樊篱。不过,从总结历代统治经验的目的出发,司马光能对这套驭臣之术进行这样生动辩证地分析总结,却实在难得。 作为司马光的为君之道,上述内容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司马光又认为,明君者,不应文过饰非,而要善于纳谏,以匡己不正。东汉光武之世,大司徒韩歆好直言,所言之事,从无隐讳,帝每不能容。一次,韩歆在光武帝面前说明岁将饥凶,意在提醒为政者当广施仁德,节俭用度,勤政抚民。言辞间,慷慨激昂,直言无所忌,甚至“指天画地,言甚刚切”。光武帝怒不能容,遂降罪于歆,使其“坐免归田里”,然仍不罢休,“复遣使宣诏责之”,结果,慑于帝王淫威,韩歆被迫自杀。对此,司马光写道:“昔高宗命说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夫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是以人君日夜求之唯惧弗得闻。惜乎,以光武之世而韩歆用直谏死,岂不为仁明之累哉!”(卷43)司马光十分公正地批评了光武帝不能以社稷国事为重,接受属臣进谏,以致失去骨鲠之臣的错误。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臣下的直言相谏,既为国家之福,作为圣明君主唯恐求之不得,怎能拒之于门外,甚至加罪于人呢?因此,司马光提出,圣贤者不应耻于自己有过,而应唯恐自己不知有错;不应忌讳臣下向自己进谏,而应唯恐听不到不同意见。 司马光对君主的这两方面要求,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从现象上看,掌握驭臣之术,威令行事,与善于听取属臣意见是矛盾的。但从实质上看,驾驭臣下是为了稳固君主的地位,而听取属臣意见改正自己过失,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矛盾的双方被统一在如何加强封建统治这个共同体中。真正掌握了驭臣之术,就不必担心臣下的进谏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有损君主威德;而善于听取臣下进谏,又有利于进一步驾驭诸臣。矛盾双方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