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赵映诚 参加讨论

(三)隋唐谏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谏议大夫以及散骑常侍、给事中等设置,有谏议之责,但作用不显。
    隋唐时,谏官机构不断扩大,谏诤职能不断加强,特别是唐代,是谏官制度的兴盛时期。唐太宗积极倡导,恐人不言,“导人而使之谏”,“赏人而使之谏”[2](P58),使谏诤一时成为风气,犯颜直谏、面折廷诤的事例屡见不鲜。
    唐代所设置的谏官主要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拾遗、左右补阙、左右散骑常侍等。右隶中书省、左隶门下省,分职劝谏皇帝,履行谏诤职能。唐代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都有进谏的职责,但专门行使谏诤职能的则是这些谏官。
    谏议大夫是最重要的专职谏官,定额四员,秩正五品上。贞观时中书门下三品以上“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得闻政事。有所开说”,太宗“必虚已纳之”。[2](P59)名臣魏征、王珪、褚遂良等都曾担任过谏议大夫之职。谏议大夫总的职责是:“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3](卷23)唐李景伯为谏议大夫,中宗宴侍臣,景伯独为箴规语以讽帝,中书令萧至忠称赞说:“真谏官也。”[3](卷23)
    补阙与拾遗都是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二月创置的谏职。初置时,左右补阙各二人,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二人,从八品上。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增至各五人。“补阙”的本义是替皇帝弥补过失,即源于《诗经·大雅·丞民》“衮职有缺,惟仲山甫补之”。拾遗的意思是把皇帝遗忘的东西拾起来,免得因遗忘而做错了事。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说:“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此国朝置拾遗之本意也。”[1](P1558)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有《谢官状》曰:“谏官,古今所重。位当星象,职在箴规。”[1](P1558)补阙、拾遗,官阶甚卑,但其地位却极其重要。白居易《初授拾遗献书》:“倘陛下言动之际,诏令之间,小有遗阙,稍关损益,臣必密陈所见,潜献所闻。”[1](P1229)“若贤良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4](卷43)
    谏官言事,一是廷诤,二是上封事。“诤”,是以言止人之失;“廷”,即朝廷,也就是在朝廷当皇帝面直言得失。《新唐书·崔玄亮传》:“玄亮率谏官叩延英(指延英殿)苦诤,反复数百言。”又如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契丹寇陷河北,事后武懿宗请族诛河北百姓,左拾遗王求“廷折之”。上封事是书面陈列为政得失。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敕:“自今以后,谏官所献封事,不限旦晚,任封状进来,所由门司,不得有停滞。如须侧门讼事,亦任随状而奏,即使令引对。如有除拜不称于职,诏令不便于时,法禁乖宜,刑赏未当,征求无节,冤抑在人,并极论失,无所回避,以称朕意。”[5](卷55)后来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5](卷55)这里也可以看出唐代对谏官的重视。
    谏官可以就某些具体问题向皇帝提意见,也可以就当前的时政指陈宰相得失,因此唐代规定“宰相之子不合为谏诤之官”。也就是说,宰相的儿子不得做谏官,因为“父为宰相,而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5](卷56)另外,唐德宗时,还规定史官不得兼谏议之职,认为“谏官谏朝政得失,史官书人君善恶,则领史职者,不宜兼谏议”。[4](卷149)唐太宗时,就有类似的规定。《新唐书》里载,有嫉妒魏征的人向唐太宗告状,状告魏征曾经把谏唐太宗的话抄送给了史官褚遂良。可见谏官与史官有着严格的界限。谏官言事还有先于他官的优越权,若“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1](P1560)
    唐代谏官制度颇具特色的是掌知匦事。武则天时,广开言路,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采纳一个叫鱼保家的人的建议,于朝堂置铜匦四只,以受四方上访的书信。据《旧唐书·则天皇后记》:“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弃投之。”“匦”,即匣子、小箱子,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意见箱”、“检举箱”之类。匦有四种颜色:青色、丹色、黑色、白色,分别置于朝堂的东、南、西、北四面。青曰“廷恩”匦,事关养民劝农者投之;丹曰“招谏”匦,论时政得失者投之;黑曰“通玄”匦,告天文密策者投之;白曰“申冤”匦,陈诉不白之冤者投之。铜匦的设置是广开言路的一个措施,因而以谏官为知匦使,另以御史中丞或侍御史一人为理匦使。知匦使专门负责受状,以达其事于上;事关紧要的当时处断,一般情况则出付理匦使据状申奏。为了防止伪滥,匿名投状需先具副本,由知匦使检勘,发现诈伪,可不予受理。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李涉为巴结宦官授匦于疏,谏议大夫知匦使孔揆览其副章,即不予受理,并将其逐出。
    唐代著名谏官甚多,例如王珪、魏征、褚遂良、孙伏伽、萧钧、朱敬则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陈子昂、元稹等都任过谏官之职。也由于唐太宗开了“纳谏”之风,做到了“从谏如流”,因而唐代皇帝一般都比较重视谏官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