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吴炳守 参加讨论

    三结语
        共和政治受挫以后,“研究系知识分子群体”通过《解放与改造》、《时事新报》提倡“互助”与“社会主义”为原理的第三种文明。以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主倡文化运动为界,他们转向建立一个较大的文化权力。这一时期,他们在康德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影响之下,积极宣扬伦理市民观与社会改造论。他们反思共和革命的失败,认为须有具备理性能力的国民,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政治问题,同时这是省察基于小农经济的中国政治传统与文化,但又无法仿效西欧代议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的结果。这就是他们摸索新的政治秩序及其主张与实践的背景,其中包括主张联邦论与国是宪法,并试图在实践中将基尔特主义法制化,实现民治。他们利用自己的文化权力,主导话语空间,高倡理性的主动实践,试图组织社会理性。
        他们的文化权力,以梁启超的社会关系以及他们个人的学术声望为基础,这也是他们上述国家建设理论及实践的基础。其构成除了《北京晨报》以外,还有《时事新报》、《改造》、中国公学、国立政治大学等文化据点和在此结集的一批知识分子及文化机构。他们依靠这种雄厚的文化实力,主倡知识分子的连带与国民运动,主导话语空间,试图将它变成政治权力。
        但研究系知识分子并不能解决权力构成与政治势力化问题,最终也未能形成政治权力,难以对应以政治激进化为特色的国民革命。因而随着革命进行,他们丧失了主导作用,文化权力也难免涣散。但是他们重视社会理性并追求国民的理性觉醒与自治秩序的态度,含有转向批判国家权力统治正当性根据的社会理性的可能性。如果不否认社会理性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探讨研究系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地位及作用仍有其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