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研究系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力及其基础(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吴炳守 参加讨论

    当然,研究系知识分子的范畴不仅仅限于上述人物与文化机构。丁文江与胡适集团关系深厚,积极参与《努力》杂志。蓝公武是北京大学教授兼《晨报》主笔,国会开院后成为宪法起草委员。徐佛苏与张嘉璈(注:徐先后担任南北协商会议北洋政府代表、币制局长、财政讨论委员会委员长、北平民国大学代理校长等。他与梁启超关系密切,代表研究系政客。张嘉璈与当时上海新兴资本家关系密切。活动范围属于金融界。但他代表研究系经济改革政策的立场。在上海筹办《银行周报》,与《时事新报》关系密切。)等与梁启超及上述文化权力都有关系。
        这里也不能低估商务印书馆与《东方杂志》的作用。如上所述,商务印书馆在推进新文化运动中与蒋方震关系密切。该馆的核心人物张元济、陈淑通(注:张元济与梁启超来往频繁。见张元济:《张元济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陈淑通在民初与黄群、籍忠寅等人参与共和党、进步党。原先与张元济关系密切,1913-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工作,后兼该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常务董事。)等人与梁启超私交颇深,他们把梁启超认作当时最负声名之人,不仅报道他的活动与政论,还积极支持梁氏策划的新文化丛书等文化活动。《东方杂志》经常登载梁启超整理清代学术的文章,张东荪的哲学论文、张君劢的政论、林宰平的《欧行游记》以及蒋方震的裁兵论等。杨端六进入该杂志以后,其政治及社会理论与研究系更加接近,经常介绍基尔特社会主义与合作主义思潮,积极宣传罗素的主张。(注:从陈独秀对上海社会的论述中可知商务印书馆为了自身的扩大,尽量笼拉罗素的学术名声。陈独秀:《三论上海社会》,《独秀文存》,第595页。)1924年1月该刊二十周年纪念号多由与研究系有关的人物撰稿。
        五四以后,以梁启超组织的“松社”为运动中心,研究系知识分子在政治领域以外,建设独立领域的文化实体。他们通过这种文化基础宣传国家建设方向,结集知识分子,形成公众力量。他们期望把这种社会文化权力变为社会政治权力。这取决于他们的国家建设构想与实践。但是考虑到知识分子本身具备松散性与独立性,尤其是独立的文化基础更加强化他们原有的独立性,他们之间内在的整体性问题还得加以探讨。例如,他们参与科玄论战,不是作为一个集团的成员,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人。他们在对应现实过程中常常会产生隔阂。丁文江与张君劢的对立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梁启超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需要具体的实践与组织,并通过《时事新报》组织国民请愿运动。他结集梁善济、籍忠寅、蹇念益、胡石青、蓝公武等研究系政客,组成标榜国民运动的一个政治组织。他想统一各地出现的小组织成为一种大联合运动。直皖战争以后,社会各界提出国民大会的要求,(注:陈独秀:《我们解决中国的政治之计》,《时事新报》1920年5月24日;东荪:《有职业者政治之先决问题》,《时事新报》1920年5月25日。)并发展为由各省议会与各界联合召集国民大会的制宪论。梁氏此时主张国民运动论,乘势扩大国民直接参与,以改变军阀割据的状况。(注:梁启超:《政治运动之意义及价值》,《改造》第3卷1期,1920年9月1日。)这就是他在欧游中所设想的大众的民主主义政治理想的具体表现。
        他的理想是国民的自律参与进步知识分子的合作,但其主要方法只是重新组织政治势力,试图政治势力化,(注:君劢:“十来国中党派,党同伐异之事吾倦之久矣。其有舍旧而新是图者,吾乐携手之不暇。要之政党之结合在大体之相同而不深究其小异……”,君劢、东荪:《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解放与改造》第2券14期,1920年7月15日。)因此并不能得到进步知识分子呼应,反而遇到集团内外严厉批判。(注:博洽:《致张东荪书》(1920年10月15日),《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21页。)有人指出:“今之所急,一在立事业而图发展,一在定主义而事宣战,然后方有真团体之组织,须知造党虽非其时,而团体则不可不早结,……又须知团体须有主义之信仰,事业之活动,又须知团体与寻常朋友不同,其结合也以公意,不以私情,又须知团体不可无事业,而事业不必便为团体,若报,若杂志,若译书社,同人集于一堂,不必便为一体,谓之报馆同人,杂志之同人,译书社之同人可,谓即先生所谓我辈之青年团不可。”
        在这种状况之下,梁氏国民制宪构想只能处于低调。这说明梁启超的文化权威决不等于政治声望。所谓“民治时代的指导者”的名声,并不能在一般社会里通用。(注:《欢迎梁任公》,《时事新报》1922年8月16日。)他还得归于理论宣传并以实践为基础,以求获得国民的同意,形成某种政治势力。这种过程就是研究系知识分子完成国家建设构想及其实践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