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革命领导阶级的论述,关于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和农民运动实际上是国民革命运动的观点,关于建立农民革命武装和农民革命政权的思想,大大发展和超蹈了孙中山的思想,代表了中共初创时期党内的正确思想和最高认识水平。 其三,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军队,是辛亥时期各次武装起义败北的症结所在。兴中会创立伊始,孙中山即主张武力反清,在广州亲自领导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成立后,他又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此后,为捍卫民主共和,他同北洋军阀进行了不懈的武装斗争。 然而,孙中山先生在武装斗争中,忽视了对军队领导权的争取,忽略对起义新军的改造,特别是忽略了兵力与民众结合,创建自己的革命武装。 孙中山策划的反清武装起义,一是招募敢死队,在海外军事集训,然后回国举行武装起义,如第一次广州起义和黄花岗之役。二是联络会党举义,如湘赣边的萍浏醴起义;广西镇南关,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等。这些起义的具体领导人,大都是刚入同盟会的会党首领,起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会党分子。他们虽有一定的战斗力,但品流复杂,力量分散;胜则“嚣悍难制”,败则“徒滋扰乱”;较难指挥(注:李廉芳:《辛亥革命首义记》,湖北通志馆民国三十六年印本。)。三是运动新军倒戈。如武昌起义,各省独立。然各省新军,原系晚清王朝的地方武装,它的上层多是封建军阀官僚,虽附和起义,但三心二意;它的下层,会党势力雄厚。新军士兵有反清要求,于三民主义并无稳定信仰。革命党人之于新军,没有形成核心和根基,类似水上浮萍。当袁世凯得到列强支持,挟北洋六镇兵力对革命派进行战争恐吓时,新军“兵随将叛”,俯首附袁,革命党力量虚弱,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晚年检讨了过去忽视民众和“单靠兵力”的缺点,开始认识到“兵力要和民力结合”,没有人民,“单靠兵力,亦不足恃”,“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注:《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9~540页。)。他总结辛亥以来历次武装斗争失败的教训,认识到革命党必须直接掌握军队。为此,他派代表团赴苏俄考察军事,借鉴苏俄建军经验,创办黄埔军校,以培养新型军官。他重视了军队的政治工作,聘请苏俄顾问和中共党员做党代麦和政治部主任,提出要用“革命主义”陶冶官兵以建立忠于国民革命的“党军”(注:《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2~293页。)。孙先生晚年这些思想和举措,表明他在建军问题上已同旧式建军思想划清了界限,因而也高出了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水平。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实践中,借鉴和发展了孙中山的军事思想。他认为辛亥革命所以功败垂成、中国大革命所以中途夭折,根本原因是革命者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关于建立人民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在批评陈独秀忽视军队的右倾错误时指出:党“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他在中共湖南省委会讨论贯彻八七会议决议时提出:没有军队,单靠农民力量是不行的。“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他强调:中国革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辛亥革命后,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袁世凯、段祺瑞,“他们都看重了‘有军则有权’的原则。”(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共产党员不要“在兵权问题上患幼稚病”。“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4页。)毛泽东认为:与人民密切结合,是人民军队的本质。人民军队是“工农革命的工具”,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民众拥护和支援,是革命战争胜利“最深厚的根源”,“兵民是胜利之本”(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页。)。红军士兵最初的来源和成分,与参加辛亥革命的新军士兵多少有些类似。如何把它改建成人民军队?毛泽东采取了与辛亥革命党人完全不同的方式。1927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从思想、政治、军事、组织等方面,加强了对红军的建设。(1)建立政治工作机关和制度,加强官兵思想政治教育。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他们纠正单纯军事观点、农民小生产者落后意识和雇佣思想。(2)健全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红军中的核心堡垒作用。团营成立党委,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重点在战斗兵中发展党员。(3)吸收有觉悟、有斗争经验的工农分子入伍,改善红军成分。(4)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会代表士兵利益,实行军内民主,官兵平等,经济公开,革除军阀作风和打骂制度。(5)军风军纪建设,在官兵中厉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密切军民、军政、官兵关系。(6)加强军事训练,增进官兵体力,提高射击技能。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在理论阐述、方针确定、政策规范和制度自律等方面,都发展和超越了孙中山的建军思想。 其四,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一个集中统一、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鲜明的领导核心。孙中山认识到:进行反清革命,需要一个领导核心。1905年8月,他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标志着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 但是,怎样建立一个指导思想正确、理论旗帜鲜明,政治上和组织上都很强的革命政党?孙中山从兴中会到国民党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同盟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纲领比较模糊,革命党人对三民主义没有形成共识,组织松弛,群众基础薄弱。辛亥革命失败后,同盟会呈崩溃瓦解的状态。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主干,联合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但它放弃了“平均地权”,淡化反帝反袁,三民主义政纲失去革命精神;组织上容纳立宪派官僚政客、地主买办和袁世凯的党羽、心腹,比同盟会更后退了。孙中山很不满意。1914年他重组中华革命党,提出“二民主义”政纲,规定入党人向孙先生个人宣誓,“绝对效忠个人”,并在入党誓约书上按指纹。这种形同封建帮会的入会方式,受到很多党人抵制,导致革命力量的分裂。1919年,孙中山又把中华革命党改建为中国国民党,希望有所作为,但遭到西南军阀的刁难,一筹莫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