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习俗·政治(3)
三 孙中山的《孙文学说》正式撰写于1917-1919年,正式发表是在1919年春夏间,而撰写这样一部理论性极强的著作的动机则产生于1913年二次革命前后。(注:见胡汉民:《〈孙文学说〉的写稿经过与其内容》,收入《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民国八年一月一日”条下,台北: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86年。胡文中说:“民二的失败,实在是总理发明孙文学说的动因”。)在同一时段里,严复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民国以来的混乱局面进行反思,试图提出救正的方法。 严复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研究及有关发展实业的主张,早在辛亥革命前就已经完成。民国成立以后,严复在继续坚持其有关社会及经济发展的主张的同时,开始更多地转向对于习俗、民族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主要途径是利用经典和传统资源,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加以适当改造。 1912年,严复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到任后,严复就计划将“大学经、文两科合并为一,以为完全讲治旧学之区,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鉴于过去所谓将新旧学问“合一炉而冶者,徒虚言耳,为之不已,其终且终至于两亡”的教训,严复希望经文合一后的北京大学文科能够“尽从吾旧而勿杂以新,且必为其真而勿循其伪”。[9]次年6月,严复在中央教育会演说《读经当积极提倡》,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念和西方文化中的“帝国”观念的对比开始,对现代国家的建立所需要的最基本要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大凡一国之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非真亡。此在前史,如魏晋以降,五胡之乱华,宋之入元,明之为清,此虽易代,顾其彝伦法制,大抵犹前,而入主之族,无异归化,故曰非真亡也。”[10] “国性”在现代国家中既然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国性从何而来?严复指出,使中国历久而不亡的特别国性,不是来自别的,而是来自孔子之教化,来自孔子所删定的群经。严复由此得出结论说: 我辈生为中国人民,不可荒经蔑古,固不待深言而可知。盖不独教化道德,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原。乃至世变大异,革故鼎新之秋,似可以尽反古昔矣;然其宗旨大义,亦必求之于经而有所合,而后返之人心而安,始有以号召天下。……今之科学,自是以诚成物之事,吾国欲求进步,固属不可抛弃。至于人之所以成人,国之所以为国,天下之所以为天下,则舍求群经之中,莫有合者。[11] 严复主张尊孔读经,是因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亡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因此,经书不可不读,“若夫形、数、质、力诸科学,与夫今日世界之常识,以其待用之殷,不可不治,吾辈岂不知之?但四子五经,字数有限,假其立之课程,支配小、中、大三学年之中,未见中材子弟坐此遂困也”。[12] 同年9月,严复发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义》,“杂引旁行鞮寄之书”,重释《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章,指出:“自西学东渐以来,(此章)甚为浅学粗心之人所疑谤,每谓孔子胚胎专制,此为明证,与老氏‘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语同属愚民主义,与其平日所屡称之‘诲人不倦’一说矛盾参差,不可合一”。他认为,这完全是对“圣人”的曲解,事实上,“孔子此言,实无可议,不但圣意非主愚民,即与‘诲人不倦’一言,亦属各有攸当,不可偏行。浅人之所以横生疑谤者,其受病一在未将章中字义讲清,一在将圣人语气读错”。他指出,孔子此章中所谓的“民”,“乃统一切氓庶无所知者之称”,试观古今中外历史,无论哪种文明,哪个国家,“其中冥昧无所知与程度不及之分子恒居多数”,因此,当政者没有办法使这部分人完全明白政教之中所包含的理念,而只能“由”之去实行,此章中的“不可”二字“乃术穷之词,由于术穷而生禁止之意,浅人不悟,乃将‘不可’二字看作十成死语,与‘毋’、‘勿’等量齐观,全作禁止口气,尔乃横生谤议,而圣人不得已诏谕后世之苦衷,亦以坐晦耳”。其次,章中两“之”字,都是代名词,所代者有三:道德、宗教、法律,“是三物者,皆生民结合社会后所不可一日无者,故亦遂为明民图治者所必有之事”,如果三者都要先让所有的民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必知之而后有由”,则不可能有宗教信仰之事,“法律之行无日”,道德也无从谈起。可见,孔子之言“殆无以易”。“夫使民于道德、宗教、法律三者,以事理、情势、利害言,皆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如此则圣人此章之言,后世又乌可议乎?”[13]这篇文章表面是重释《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则反映出严复欲从教化、法律、风俗入手,建设国家政治的基本构想。 同一时期,严复领衔在北京发起成立孔教公会,颁布《孔教公会章程》(注:《庸言》杂志第一卷第十四号附载《孔教公会章程》(1913年),只有中文部分,无英文部分。),规定公会以“阐扬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在北京设立总会,在各地设支会、分会,不分国界、种界,凡信仰孔教者,均可经会员介绍入会。孔教公会《序》文(注:王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未收此《序》文。)认为,今之欧美国家之所以强盛的原因,并不徒在其政治,更因为其物质和教化方面的原因,“政治、教化之与物质,如鼎之足峙而并立,教化之与政治,如车之双轮而并驰,缺一不可者也。……嗟乎!天下岂有无教而可为国者哉!教宜何从?审其历史风俗之宜、人心之安者,其道至顺,则从之;非其历史风俗人心之宜、人心之安者,则可以致乱,如是则置之。”从这种标准看来,适宜于中国历史风俗人心的只有孔子之“遗教”。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