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与时俱进:胡绳学术晚年的新辉煌(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党史研究》 石仲泉 参加讨论

从主观方面说,胡绳个人的各种素质是造就他能够成为理论巨人的基本条件。
    第一,他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他的求学时代,正值深重的民族危机。强烈 的爱国热情使他从广泛的阅读中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他参加革 命后,在党组织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时,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并用它进行 哲学、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和写作。从此,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他的学术研究的 终身指导思想。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搞本本主义。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的那段 经历,使他刻骨铭心。此后,他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时 代共进,与历史同步。并且,坚持反对“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那种“死守马克思 主义的一般公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必须不断地以人类社会的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来充 实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因而不能仅仅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过什么或者没有说过 什么来判断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 实际上已区分为两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观,即一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是与时 俱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胡绳同志这20多年就是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 义观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改革开放正其名, 为邓小平理论鼓与呼,因而获得巨大学术成就。这是他攀登学术高峰、成为理论巨人的 根本指针。
    第二,他有密切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的知识分子从古至今有一个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胡绳同志也是如此。他在77岁时回顾他的学术生涯写道:我 一生所写的文章,虽然有一些可以说有或多或少的学术性,但是总的来说,无一篇不是 和当时的政治相关的。“纯学术性”的文章几乎没有。对此我并不后悔。这虽然是说他 的学术活动的性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始终坚持与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结合 的历史责任。他还说: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略微回顾一下这个世纪的发展和 变化,可能就会感到马克思主义的状况还不能与现实生活相适应,因而感到发展马克思 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担负起的任务。因此,这种责任感是他能够与 时俱进,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成为理论巨人的一个精神动力。
    第三,他有面向世界的开阔视野。虽然胡绳是学者,但不把自己关在象牙之塔内,不 搞自我封闭。长期从事的新闻出版和时事政治评论工作,使他具有世界眼光,注意用 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从 与世界的比较中,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十分留意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研究社 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他一方面反复研读马列著作,并作详细的笔记;另一方面 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情况作深入的研究。因此,他才能对一些人们感到困扰的问题 进行辨析。比如,他对那种认为社会主义能够依靠自己的优越性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 的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说法,就感到太概念化,把复杂的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了。他指出 :社会主义不是在一块“空地”上仅仅依靠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建立的大厦。它必须继承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充分利用其科学、技术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手段和 方法,吸取其对社会主义一切有益的文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发挥 得出来,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社会文明。这就使他的文章读起来,一 是实际,没有那种既不好说不是、又不好说就是的“大”话;二是新鲜,角度新、思路 新、材料新、论述新,因而有新的启发。
    第四,他有独具特色的历史眼光。作为大历史学家,精通历史是他的独特优势。但是 ,他不是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更不是将历史作为远离政治、不关心社会的避风港湾 。研究历史是为了研究现在,知古是为了鉴今,即“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他非常注 重总结历史经验,并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他对那种从马克思主义概念出发来研究和阐述问题的方法很不欣赏,认为这种思 维定式本身就违背马克思主义,是不应当提倡的学风。他很赞同恩格斯说的两句名言, 即:一是“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二是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取得更大进步,没有从 自己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来得更快。因此,他研究问题总是把历史的分析与理论的分析 相结合,使政论与史论相统一,从而使他写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梳理出历 史的本然,而且还能揭示历史的所以然。这种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思维方式,使他更易 得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胡绳晚年的学术思想能与时俱进,是他毕生花了很大精力总结 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共党史的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第五,他坚持全面、缜密、多维的辩证思想方法。胡绳曾就读于北大哲学系,青年时 代就开始写作哲学普及读物,而且主要是讲思想方法的。《胡绳全书》第4卷已收入他 从抗战之初到建国以前所写的6本哲学小册子。他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格训练,养 成了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特别是他长期在国统区工作,当时马克思主义处于被压 迫的地位。他进行文化宣传,写思想评论,批评错误思想时,就不可能采取打棍子、戴 帽子的简单方法,而只能通过深入分析,将道理讲得全面清楚,才能令人信服,达到好 的宣传效果。这样的工作环境也促使他不得不思维缜密,考虑问题周到、细致。这样, 他写文章长于分析,善于说理的特点,在晚年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他那 多角度,多侧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不搞绝对化,不浅尝辄止,往往在 人们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没有说透的地方提出新问题,作出新解释的论理功力和文字功夫 ,令我辈神往。胡绳同志的这个优点,是他能不断攀登学术高峰,成为一代宗师的一个 重要条件。
    胡绳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不 仅属于我们中国、也属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宝库。刚才我们参观了胡绳同志的2.1万册 赠书,这是一份难得的学术资源,凝聚了胡绳同志的心血,是胡绳同志获得知识,增长 智慧的来源之一。我们要认真地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弘扬他的学术精神,为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