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梨洲史学再探讨(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张文涛 参加讨论

(1)撰成《弘光实录抄》、《行朝录》
    《弘光实录抄》为黄宗羲所存的一部重要南明史著,书中保存了大量弘光朝的史实。 弘光帝亡后,局面愈加混乱,黄宗羲原志于修之成史,奈何不尽得其详。用他自己的话 说:“向在海外,得交诸君子,颇欲有所论者。旋念始末未备,以俟他日搜寻零落,为 辑其成。荏苒三十载,义熙以后之人,各言其世;而某之所忆,亦忘失大半。邓光荐《 填海录》不出,世为太史氏之言是信。此聊尔谈,其可已夫!”(注:《黄宗羲全集》第 二卷,《行朝录序》。)于是广搜遗逸,根据自己的见闻,成《行朝录》,自称以便将 来补史之不足。
    (2)藏史于碑铭墓表
    在黄宗羲看来,碑铭墓表属于历史一类的文章。他一生不但撰写了大量的碑铭墓表, 而且尽量用史家笔法。如他写丘吁抚六合时“单骑入城”“为民请命”,写他为刑部郎 中时“平反大狱数十条,大力之喜怒不能动摇”。写他出守汉阳时“裁量军需,无仓促 匡襄之患。晨其坐堂皇,庶民直入奏事,不设遮拦,晓指枉直,无不满志而去”。大吏 到晴川阁视察,索要藤床,丘吁把大吏带去看自己的卧榻,“乃白板也”。(注:《黄 梨洲文集·碑志类·山西右参政吁之丘公墓碑》。)通过黄宗羲之笔,一个循吏的形象 活脱脱地出现了。在《王仲伪墓表》中,他写道:“此纸不灭,亦知稽山块土,曾塞黄 河也”。(注:《黄梨洲文集·碑志类·王仲伪墓表》。)强烈的历史感力透纸背。
    (3)以诗文补史
    黄宗羲认为诗文与历史著作相为表里,同样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他在《姚江逸诗序 》中写道:“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是诗与史相为表里者也。故元遗山《中州集》窃 取此意,以史为纲,以诗为目,而一代人物,赖以不坠。”(注:《黄梨洲文集·序类 ·姚江逸诗序》。)在《万履安先生诗序》中又说:“逮夫流极之运,东观兰台但记事 功,而天地所以不坠,名教之所以仅存者,多在亡国之人物,血心流注,朝露同销,史 于是而亡矣。犹幸野制遥传,苦语难销,此耿耿者明灭于烂纸昏墨之余,九原可作,地 起泥香,庸讵知史亡而后诗作乎?是故景炎、祥兴,宋史且不为之立本记,非指南集杜 ,何有知闽广之兴废?非水云之诗,何由知亡国之惨?非白石黑发,何由知竺国之双经? 陈宜中之契阔,心史亮其苦心;黄东发之野寺,室幢志其所处,可不谓之史诗乎?元之 亡也,渡海乞援之事,见于九灵之诗,而铁崖之乐府,鹤年席帽之痛苦,犹然金版之地 也,皆非史之所能尽也。”(注:《黄梨洲文集·序类·万履安先生诗序》。)正是有这 种对历史的深邃洞察与现实的遭际使他作诗时多有存史之意。在《南雷诗历》题辞中他 写道:“按年而读之,横身苦趣,淋漓纸上,不可不谓逼真尔。”(注:《黄梨洲文集 ·序类·诗历题辞》。)编《姚江逸诗》,目的是“士生后士,凭虚而观盛衰之故也” 。把他对历史的见证浓缩进了诗篇。
    黄宗羲著文,亦意在存史。在《南雷文约凡例》中写道:“余多叙事之文,尝读姚牧 庵元明善集,宋元之兴废,有史书之未详者,于此可考见,然牧庵明善,皆在廊庙,所 载多战功。余草野穷民,不得名公巨卿之事以述之,所载多亡国之大夫,地位不同耳, 其有裨于史事之缺文一也。”《海外恸哭记》便是他的“叙事之文”,晚年之《思旧录 》,对生平所识之人多加追忆,有一事一语者皆录之。他还有意识地通过撰写行状来存 历史之面目。在《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中,他对熊雨殷的康清行状作了详尽的纪录, 其目的在于“公魂无庙,幽铭阳碣,无地可施,爰行状一通,移之史馆,以为列传之张 本也”。(注:《黄梨洲文集·传状类·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出于这样的考虑,他 写下了《移史馆章格庵先生行状》、《子刘子行状》、《柳敬亭传》、《移史馆先妣姚 太夫人行状》等一批杰出的人物传记,为史学家撰写历史提供了大量资料。
    (4)编选明人文集
    从康熙四年(1665)到康熙十四年(1675),黄宗羲从众多文集中选编成《明文案》217卷 。以此为基础,他又花近20年时间,在84岁(1694)那年编成《明文海》482卷。《明文 海》的一大特色是收录了相当的传记。在卷387至卷428传记中,黄宗羲搜寻了名臣、能 臣、文苑、儒林、忠烈、名将等20类人物的传记300多篇。卷429至卷472也以同样的分 类方法收录了墓文320多篇。这600多人的事迹大多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在黄宗羲看来, 当代人的文章可以补史之不足。他说:“余选明文近千家,其间多有与实录异同,概实 录有所隐蔽,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且实录止据章奏起居注而节略之,一人一事之本 末不能详也。即如永嘉,非先生之诗文,亦恶知其恃宠妒贤如此?所谓脔谄魂于下泉者 ,何必在史官哉!”(注:《黄梨洲文集·序类·陆石溪先生文集序》。)这就是他编《 明文案》与《明文海》的旨趣所在。这些传记为研究明代正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