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梨洲史学再探讨(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张文涛 参加讨论

(3)提出改良社会的为治大法
    黄宗羲研究历史,探求明代衰亡之因,其意并不仅仅在于寄托故国之思。尽管他对故 国怀有深厚的情感。亡国时,他曾组织力量抗清,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已倾; 亡国后,对于亡国之忠臣节士,他也不遗余力地加以表彰。但是他看到南明诸朝之败势 如退潮海水,势不可为,而清朝在全国的统治也已成定局时,立即摆脱了固守一朝一代 兴亡的历史观念,转而以天下事为己任,探索为治大法。诚如他在《明夷待访录·题辞 》中所言:“昔王冕仿《周礼》,著书一卷,自谓‘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 事业不难致也’,终不得少试以死。冕之书未得见,其可致治与否,固未可知。然乱运 未终,亦何能为‘大壮’之交!吾虽老矣,如箕子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 末未融,遂秘其言也!”为实现理想中的大壮之世,黄宗羲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针对 时事,提出了他的为治大法。黄宗羲探索为治之法,其意绝非指望明朝复起,亦非为新 起的清朝服务。在他看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 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 者也”。(注:《黄宗羲全集》第一卷,《明夷待访录·原臣》。)是这个混乱的时代, 是这个百姓涂炭、生民处于水火的时代促使他探索大治之道。
    针对科举的积弊,他提出朝廷应该广取人才,“吾故宽取士之法,有科举,有荐举, 有太学,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招,有绝学,有上书,而用之之严附见焉”。(注: 《黄宗羲全集》第一卷,《明夷待访录·取士》。)针对田制问题,他主张恢复井田, “井田不复,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敝敝也”。按照他的计算,万历六年的土地如果每 户授50亩尚有剩余,井田是不难实行的。同时,他主张减少田赋,“今天下之财富出于 江南,江南之赋至钱氏而重,宋未尝改,故一亩之赋,自三斗起科至于七斗,七斗之外 ,尚有官耗私赠。计其一岁之获不过一石,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乃其所以至此者,因 循乱世苟且之术也。吾意有王者起,必当重定天下之赋”。(注:《黄宗羲全集》第一 卷,《明夷待访录·田制一》。)为发展经济,他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世儒不 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徒者,概皆本也” 。(注:《黄宗羲全集》第一卷,《明夷待访录·财计三》。)在剖析宦官危害的基础上 ,他提出皇帝要罢三宫,“吾意为人主者,自三宫以外,一切当罢,如是则阉之给使令 者,不过数十人而足矣。议者窃忧其嗣育之不广也。夫天下何尝之有!吾不能治天下, 尚欲避之,况子孙乎!彼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是乃流俗富翁之见。 故尧、舜有子,尚不传之。宋徽宗未尝不多子,止以供金人之屠醢耳”。(注:《黄宗 羲全集》第一卷,《明夷待访录·阉宦下》。)为避免君主专制的弊端,他提出设置宰 相,等等,不一而足。
    顾炎武在给黄宗羲的信中高度评价了《明夷待访录》。他说:“圣贤六经之旨,国家 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恨未得纠正有道。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二君 ,具念起居无恙,因出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 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业,可以徐还也。”(注:《黄梨洲文集·附录》。)黄宗羲以 救世为己任,从分析历史出发,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确实是十分值得肯 定的。
    (4)大力张扬天地之元气
    天崩地裂的时代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一方面它照出了此前社会的积重难返,照出了懦 夫的临危苟且;另一方面也照出了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照出了英雄豪杰的悲壮动人。 明末清初便是这样的时代。这个时代既出现了许多苟且之人,也出现了一批胸怀壮节的 义士。作为身处乱世的历史学家,黄宗羲对亡国之人物事迹不遗余力地加以记载并颂扬 。《弘光实录抄》中记录的北变死节诸臣较为详细者有30多人,对史可法牺牲的壮烈场 面记录犹为感人。《海外恸哭记》记载了鲁王监国时坚持海上抗战的数十名忠义之士的 事迹,以小传的形式为孙家绩、林化熙、陈子龙、杨廷枢、叶天章、熊汝麟等人立传。 《四明山寨》对抗清义士王翊的牺牲经过作了感人至深的描述。至于他所作的碑铭墓表 ,更是特意收录了很多亡国人物的事迹。如记述谢泰臻亡国后的行迹,他写道:“故社 既屋,入先师庙,伐鼓痛哭,解巾服焚于庭,沉舟之痛,时切于怀,援壁上琴弹之,格 格不能成声,推之而起曰‘人琴俱亡矣。’一日,不知所往。留书几上曰‘尔曹毋庸觅 我,以从我志。’家人迹之于天童山,趺坐灌莽中,已剪发为头陀。从此踪迹不定,或 雪夜赤脚走数十里,偃卧冰上,或囊其所著书挂于项,登深崖绝壁,发而读之。”(注 :《黄梨洲文集·碑志类·时堙谢君墓志铭》。)字字句句莫不饱含深情。诸如此类的 文字在黄宗羲的著述中随处可见。他认为明代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官厚爵的苟 且。是他们的苟且使得“天纲毁紊,地纽凋绝,普天相顾,命悬晷刻”。(注:《黄梨 洲文集·序类·明臣言行录序》。)是他们“以偷生之心行尝试之事”导致了明朝的败 亡。所以黄在其著述中总是大力著录和表彰胸怀天下的忠臣节士,目的在于“补造化” “正风教”。其意屡屡见之:
    余读文陆传,而叹一时忠义之士何其盛也。故邓光荐为文丞相幕府传,僚将宾从牵联 可书者六十余人。其散见于宋末元初各家之文集者,残山剩水之间,或明或没,读者追 想其风概,累嘘而不能已者,又不知凡几。概忠义者,天地之元气也。当无事之日,则 韬为道术,发为事功,漠然不可见。及变之来,则郁勃迫隘,流动而四出,贤士大夫焱 起收之,甚之为碧血穷磷,次之为土宝牛车,皆气之所凭依也。金石变生,余所记录者 亦多矣。(注:《黄梨洲文集·碑志类·纪九峰墓志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