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史学传统与当代史学的关系 早在20世纪60年代,白寿彝先生就指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改造我们的遗产,使它 为社会主义史学服务。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同时更要敢于打破传统,创造出宏大深湛 的新的史学规模。”[3](p466)80年代,白先生进一步把研究理论、研究历史和研究现 状相结合,阐发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逐步把这个原则运用到史书编纂中,他主 编的《中国通史》就是发扬了我国史书纪传体的悠久传统,成功运用综合体来编写新时 代的历史。罗尔纲写《太平天国史》也是得到了我国史书综合体的启发,解决了他几十 年来在史书体裁上的困惑,创立了新的史书体裁。近年编写的《清史编年》则是对我国 编年体裁史学传统的新运用。[29]这些都为我们吸收史学传统、建设新的史学体系树立 了榜样。我国优秀的史家往往重视探究时代所迫切要求解决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史学著 作也都是史家通过反思历史而提出的思想见解,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可以说,史学与 时代俱进的思想本来就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深入人心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我国的历史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的史学也要有新的发展。发展新史学,要有多方面 的条件”,“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即是一个良好的条件”。[21]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致康·史米特[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5. [2]于沛。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J].历史研究,1996,(3)。 [3]白寿彝史学论集: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瞿林东。中国史学散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瞿林东。试论汉唐史学中的家学传统[J].辽宁大学学报,1981.(2)。 [6]李汉林。中国古代史家治史的优良传统[J].吉首大学学报,1995,(1)。 [7]瞿林东。史学遗产和史学研究--读《谈史学遗产答客问》书后[J].史学史研究,1 982,(1)。 [8]焦润明。论历史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0-05-26. [9]陶懋炳。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J].贵州社会科学,1987.(10)。 [10]陈千均。中国古代史学家的优良传统[J].史学史研究,1985.(2)。 [11]吴怀祺。《通志》的史学批评[J].史学史研究,1988,(4)。 [12]张岂之。历史上的忧患意识[J].炎黄春秋,2000.(11)。 [13]冯天瑜。中华元典重史传统论略[J].江汉论坛,1993,(8)。 [14]朱允。试论中国史学传统的断裂与重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15]瞿林东。史学与史学评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许凌云。漫谈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2)。 [18]施丁。试论史学经世的传统[N].光明日报,1993-04-1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