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日本侵华期间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王真 参加讨论

(三)封锁和统制贸易
    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取外援,是补充中国战时消耗和坚持持久抗战的重要措施。为切断中国外援,日本对海陆交通进行封锁。七·七事变爆发后仅一个月,日本就封锁了我国北方至上海的航路。1939年5月, 又禁止第三国船只在中国航行。1940年,日军侵入越南,滇越铁路遂被切断,大后方交通几乎断绝。加之日伪在沦陷区与抗日根据地交界处遍设关卡,使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经济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日本利用对我进行经济封锁以及降低关税等办法,使其占领区贸易进口额大幅度增加。据统计,从1937-1940年,沦陷区进口额从15600余万元增至52130余万元(法币)。(注:郑伯彬:《日本侵占区之经济》,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1945年印,第179-179页。)七·七事变后,日本还实行严格的贸易统制,限制军事战略物资流向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据日本昭和十六年(1942年)度经济封锁要领等规定,所谓"直接战力补充原材料",如军器、弹药、硫磺、火药、以及军需重工业原料,如钢材、钢块、铣铁、碎铁、特殊钢、钨矿、铝矿、锰矿、格洛矿、镁矿、钴矿、镍铜块、亚铝、锡、石棉、电极用原料等,均限制,实行管制。(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等编:《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22页。)1943年3月,日本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商业统制总会",并下设各专业委员会,形成一个严密贸易统制网,以遏制中国抗日经济。
    分析日本经济战略对策,可看出具有下述特点: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来推行经济战略对策。日本对中国发动的并不是一场纯粹的经济战,而是以军事侵略和军事占领为前提而进行的经济战。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它的某些经济战略对策就难以推行。象日本以掠夺中国经济资源来消耗中国国力,决定它必须先对中国实行军事占领,否则无法掠夺。日本发行伪钞,扰乱中国金融,也是以军事占领、在占领区开设伪银行为前提的。这说明,日本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来推行其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对策的。从这一点来审视,如果说日本的战略对策有某些效益的话,与其说是对策本身的功能,毋宁说是军事力量作用的结果。国民政府对日本经济战略的反击,难以取得全面的较好的效果。从根本上说,也正在于长时期内它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因此,战时国力被日本严重削弱是不可避免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又给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以资源掠夺作为重点。掠夺中国工农业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是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经济战略对策的重点。从日本侵占东北到其全面侵华,它掠夺中国资源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直至它战败投降。日本把资源掠夺作为重点是因为:日本自己先天不足,资源缺乏,而庞大的战争机器一开动,资源与战争需求的矛盾就更为突出,这就促使它加紧并扩大掠夺。资源掠夺又是削弱中国国力的重要方法。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一方占有的愈多,另一方必得之愈少,所以这是一种既损人又利己的经济战略对策,自然为日本重点运用。此外,日本当时也最有条件运用这种战略对策,因为它只要实现了对某一地区的军事占领,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中国方面一时还无可奈何,不象"金融战"中可实行某些还击。因此,资源掠夺就成为日本削弱中国国力危害最烈的经济战略对策。
    经济手段运用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日本为达到削弱中国国力的目的,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从经济手段上看,有经济垄断、经济封锁、资源掠夺、走私贩私、扰乱金融,等等。在工业、农业、交通、贸易、财政、金融等领域都有其经济手段的运用。还应看到,日本上述经济手段的运用并非纯经济性的,而是与非经济手段融合在一起的。比如,经济垄断,就有一种军事力量在背后支撑;走私贩私,是受到其武力保护的;发行伪钞,靠的也是一种军事和法律的强制力。由此可见,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战略采取的是一种系统战略手段,即以多种经济手段运用为主,并辅之以各种非经济手段。这也是日本削弱中国国力战略具有严重破坏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策狡诈多变。日本对策的狡诈主要表现在利诱、诈骗、变换上。利诱,就是打着"合办实业"的幌子,进行经济引诱。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日本就宣称:在华中、华南,允许中国资本家投资51%,日资占49%;在华北,允许中国资本家投资49%,日资51%,并允许将各中国资本家原有产业发还他们,折合计算,充作资本。这一招果使一些不顾民族大义而利欲熏心的资本家上钩,与日本"合办"起一些企业。这些资本家可能得到一些小便宜,却使日本利用这些企业为其战争目的服务。诈骗,就是在经济"合作"中搞假投资,骗取中方资财。比如,实行"合作"的淮南煤矿公司和华中盐业公司,中方出资有200 多万日元,日方是否投资却不得而知。即使投资,也不过是军用券、伪钞、公司债券之类的废纸。因此,正如经济学家许涤新所指出,所谓"合作"是一种骗人的花样,实际乃是利用汉奸资本吮吸我国人力与物资的毒计罢了。其所谓开发,不外是尽力掠夺沦陷区的劳动力和原料而已。(注:许涤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变换,就是根据形势变化而改变手法。这集中表现在日本对法币的策略上。中日战争全面开始后,日本对法币总的政策是破坏其信用,以利用于控制金融。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尚有法币外汇市场,日本想利用法币套购外汇,因而还不想过分贬低法币的价值,此时法币对日钞、伪钞的比价较稳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外汇市场不复存在,日本转而对法币实行打击和排斥的对策,就极力贬低法币价值,以便用日钞、伪钞兑换更多的法币,去收购中国的物资;同时禁止沦陷区流通法币,以防中国方面到沦陷区购买物品。日本对法币政策的前后变化,反映日本为削弱中国国力而用尽心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