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包括它反击日本的经济战略,为保存中国国力所做的重大贡献。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失败后,它能够在敌后广大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不使这部分国土沦入敌手,本身就是对国力的最好保存。抗战中后期,抗日根据地承受着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双重的军事及经济封锁的压力。党和毛泽东领导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正确的经济政策,克服了巨大困难,壮大了抗日经济,奠定了抗日反攻的物质基础,这更是对国力的保存和发展。抗战期间,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某些经济战略对策同样施加于抗日根据地,我党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反击,有效地避免了国力被日伪削弱。这比较明显地表现在货币斗争上。比如,为防止根据地物资外流,实行物资限制出口的政策,规定商人外出贸易必须带回物资,不许带回伪币,以防伪币流入。同时,将已流入的伪币封存,不放在根据地内流通,但准许携带出口,到敌占区购买日伪物资。并通过大量发行本币建立本币市场,来排斥伪币,仅山东解放区1945年就把几十亿伪币排挤出去,换回等价的敌区物资。再如贸易斗争,用统制方法配合价格政策、税率和政府法令来进行,便于我争取高价输出,低价输入,并以贸易中争取新的财政收入。象食盐实行统销专卖,就是高价出,增加了根据地政权的财政收入。1944年山东解放区实行花生油统制,出口油从每担300元提高到500-600元, 内地油价随之提高,农民获得相当大利益。(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545页。)同时, 根据地政权也由此获得大量税收,可谓一举两得。 抗战时期盟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对补充中国国力也起到重要作用。抗战初期援助中国的主要是苏联,中后期主要是美、英特别是美国。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三笔贷款2.5亿美元, 美国向中国六笔贷款(租借法案援助计内)14.9亿美元,英国向中国四笔贷款5.8047千万英镑(折合2.32188亿美元),总计贷款13笔19.72188亿美元。(注:《抗战时期的经济》,第353页。 )这些贷款供中国用来购买军火和其他军需及民用物资。此外,抗战初期中国还从从法国和捷克得到若干贷款。由于海路战时基本被日本封锁,盟国援助物资主要从陆路进来。苏援直接从新疆入境,美、英等国援助从滇越铁路、滇缅路入境。抗战中期,苏援基本停止后,滇越公路又被切断,滇缅公路遂成生命线。综计抗战期间,由滇缅公路(包括后与其连接的中印公路)共运进战略物资49万余吨,汽车万余辆。(注: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经济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滇缅公路也被切断,中美两国联合开辟了"驼峰航线"。它是飞经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和横断山,担负着从印度汀江至昆明和从汀江至四川宜宾空运对日作战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航线。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中航飞机共飞越驼峰8万架次,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往来运输物资70561吨,人员33477人。美国空运大队从印度运到中国的物资共6.5万吨。此间,中美共损失飞机514架(其中,中航46架)牺牲飞行员1500名。 (注: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经济卷,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5页。)正是由于这种宝贵的国际援助, 中国被日本所消耗的国力才及时得以补充,使日本征服中国的企图难以实现。 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所遇到的重重阻力说明,抗日战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抗日,同时也是经济上的抗日。经济抗日力量同样是国内各种抗日力量和国际抗日力量的组合。这就决定日本不可能成功地用自己单一的经济力量去战胜组合的经济力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特点。从中方在这场经济战中的战略策略水准来看,有些确高于日本一筹,如国民政府用法币来挫败日钞、伪钞,抗日根据地通过贸易统制防止重要物资流向敌占区等,这是战后日本史学者都承认的。(注:[日]浅田乔二等:《1937-1945日本在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译本,第183页。 )同时也应看到,日本的经济战略对策有些虽然遇挫,有些却仍然奏效。因此,战时中国国力被日本削弱是不可免的,并且这种削弱对中国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 四、日本经济战略对中国国力的影响 日本削弱中国国力的经济战略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力。这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首先,国家资源严重流失。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为例,它所掠夺的资源就相当巨大。苏联经济史学家斯拉德科夫斯基指出,日本占领东北后,大大地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因为占全国铁矿藏量的37%、生铁产量的79%、石油开采量的93%、黄金开采量的55%的资源悉数被日本掠去。(注:[苏]斯拉德科夫斯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版中译本,第203页。)1943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写道:"日人自民国二十年'九·一八'占领东四省后,该四省一切煤矿权几全入敌人掌中,以民二十三年为例,则每年遭其掠夺之煤矿近千万吨,十年则损失千亿吨左右,事实上尚不止此。以抚顺煤矿为例,近年产煤每年为一千五百万吨,即超出二十三年东四省全年产量五百万吨。卢沟桥事发,我国本部各地泰半沦陷,沦陷各区之所有一切煤矿俱受敌人控制,……与东四省合计所受损失达千数百亿吨,此实为最低之估计。"(注:《抗战时期日本掠夺我国汽车燃料工业的调查报告》(1943年),《档案史料与研究》1995年第1期。 )报告还举出日敌对我东北石油资源的掠夺,以煤炼制焦油副产品,每年汽油达4 万吨,重油10万吨,灯油10万吨,以及机器油、精蜡副产品,"其量不可胜计,以十年累计,损失实属不赀"。此外,象林业资源,也遭野蛮掠夺。东北的森林,日伪时期砍伐的原木达7500万立方米,由于采伐不合理又损失了40%,总共被掠夺的原木就达近1亿立方米。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农业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这些还不是完全的统计,却已怵目惊心,可知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对我造成了究竟多么巨大的损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