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可萨犹太人和"北道" 7世纪初,裴矩撰写《西域图记》三卷,全书已佚, 只有序幸得保存,使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丝绸之路"北道"上的盛况,"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有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网,诸处可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可萨正是从敦煌到拂菻(拜占庭)的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早在6世纪,拜占庭史家美南德就提到过这条路线, 拜占庭帝国派往突厥可汗室点密处的使节扎玛尔克就是经由这条路线返回拜占庭的。不过,那时,这条道路还没有成为交通频繁的商路。7至9世纪,在中国的隋唐时期,北道开始繁荣起来,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文书和文物所证实。 姜伯勤先生在考证了吐鲁番随葬衣物疏后指出,"以'金钱'(拜占庭金币)为虚构的随葬物,只见于6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的100 年间。5世纪只称黄金千两或黄金千斤,而不称'金钱'若干文,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拜占庭金币在高昌人心目中的地位,大抵是在6 世纪后的1个多世纪才十分重要。 "(注: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和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0~11页。)1973~1974年,在北高加索的西部库班河上源,发掘了莫谢瓦亚·巴尔卡墓葬群及其东的墓葬群,出土了多种来源的丝绢。其中中国产品约占23.9%和9.4%。 还发现了汉文文书和以唐人骑马图为内容的绢画,断代为8~9世纪,反映处在这一时期高加索地区与中国有规模性的商品交流。(注: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和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6~22页。) 北道也出现在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著作中。他提到被称为拉唐人的犹太商人,他们从海路或陆路到达中国,其中一条陆路路线是经过可萨汗国的,"从拜占庭腹地穿过斯拉夫人地区而达可萨人的首府,又渡里海而至巴里黑(Balkh), 他们从那里通过河中地区(Transoxiana)继续其旅程而达回鹘人(Tagaygay)地区, 从那里至中国。"(注:转引自,龚方震《丝绸之路上的犹太商人》,朱威烈、金应忠主编《90中国犹太学总汇》,上海三联1992年,250页。 )巴托尔德认为, 胡尔达兹比赫利用了曾经旅行过这条路的塔蒙(Tamim bBahr al-Mutawwai)的著作。塔蒙旅行的时间是760至800年之间,这也恰好是可萨可汗信奉了犹太教的时代。(注: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3页。) 唐代文献中没有关于中国和可萨直接交往的记载,只是提到了可萨的物产。(注:段式成:《酉阳杂俎·境异》。)但是,考察拉唐人的旅行路线,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北道上可萨人进入中国的蛛丝马迹。 首先,从伊铁尔出发过里海到达巴里黑,这段路程经行的是花刺子模。花剌子模地处里海东岸,是萨珊波斯辖下的自治城邦。它同可萨汗国有密切交往,巴托尔德曾指出,"他们的主要活动是面向西方和西南方的,面向伏尔加河流域的,是当时这里居住的不里阿尔人和可萨人。"(注:巴托尔德著,罗致平译:《中亚突厥史十二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在940年左右,马素迪(Al-Masūdī)报道说,来自花剌子模的穆斯林组成了国王的近卫军, 宰相库雅(Ahmadb.Kūya)也出生于这支军队。当国王同反叛者作战时,有7000 名花剌子模的穆斯林士兵伴随国王。但是,他们不参加国王同穆斯林的战争。(注:al-Masudi,Muruj,ed.Pellat,I,p.213.)在唐代史料中,花剌子模被称为火寻。《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东南六百里距戌地,西南与波斯接,西北抵突厥曷萨,乃康居小王奥鞬城故地,其君治急多飓遮城,诸胡唯其国有车牛,商贾乘以行诸国,天宝十载(751 年)君稍施芬遣使献黑盐,宝应时(762年)复入朝。"根据蔡鸿生先生的分析统计, 从天宝十年到十四年(751~755),火寻曾三次入贡。贡品包括紫{k5k5k503.jpg},石蜜和黑盐。(注:蔡鸿生:《唐代九姓胡和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49~52页。)俄国学者托尔斯托夫考证,在751年前不久,花剌子模可能和可萨联合起来,建立了阿弗里帝国,其疆域自克里米亚,外亚速海而达花剌子模。 托氏的说法根据考古发现而来。有枚751年左右的花剌子模钱币上镌刻有"MRMLK pr-rxzm字样, 托氏译为"应予祝福的可萨人的国王"。(注:参见,龚方震:《中外关系史论丛》,第4辑,第115页。)如果托氏的说法成立,那末,天宝十载遣使向中国朝贡的火寻国君稍施芬就是这位"应予祝福的可萨人的国王"。天宝年间三次入贡的可能是花剌子模同可萨的政治联合体。 那末,可萨人何以会在数年间频频向遥远的唐朝入贡呢?原因正如蔡鸿生先生所分析的,是由于阿拉伯人的步步进逼。(注:蔡鸿生:《唐代九姓胡和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53~57页。)737年, 在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拉锯战之后,阿拉伯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占领打尔班(Derbent),可萨人被迫向北退却,定都伊铁尔, 开始向西扩张。此后二十年,可萨人积蓄力量,图谋反攻。可萨入贡唐朝正值此时,可见入贡是为了寻求唐朝的支持,增加获胜的把握。 其次,河中地区和回纥人地区。河中地区也就是粟特(Sogdiana),这里的粟特商人,即唐代史书中的九姓胡,是当时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业势力,同中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安史之乱(755~763)后,回纥人因为助剿有功,大批进入中国中心地区,粟特商人同回纥的关系也越加密切了。《新唐书·回纥传》记载,"始回纥至中国,常参以九姓胡,往往留京师,至千人,居呰殖产甚厚。"九姓胡的商业活动远达可萨汗国。哥尔顿(P.B.Golden)指出,在可萨汗国的克里米亚地区,有地方名为粟特城(Sugdaia,斯拉夫语Surazh),这里是当时粟特商人的聚居点。此外,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可萨人可能参加了由西域诸胡组成的柘羯军,和回纥军一起进入中国的中心地区。戎昱《苦哉行》在描写回纥军攻占洛阳的情景时写道,"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据张星琅先生分析,此长鼻黄发拳者,显为不同于回纥的人种。回纥同汉族和藏族,发黑直,鼻低小,眼不下凹。(注:张星琅:《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4卷,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1页。)柘羯军的主体是九姓胡,《册府元龟》卷961 记载康国人(撒马尔干)的相貌是"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直到元朝,刘祁在《北使记》中记载这一带人的相貌时,说"其人种类甚众,其须髯拳如毛,而缁黄浅深不一,面唯见眼鼻。"可见,黄发卷曲并不是九姓胡的典型特征。张星琅先生认为,此长鼻黄发最可能为居住在黑海和里海北岸的斯拉夫人。犹太人为高加索人种,白肤,鼻高直,头发卷曲,为棕色或棕黄色,颇符合长鼻黄发的体貌特征。如果以撒马尔干为中心的柘羯军中包括了远在可萨汗国以北的斯拉夫人,那其中也有可能有居住在可萨境内的犹太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