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潮流和民族主义思潮是从不同方向影响现代拉丁美洲文化构成和走向的两个重要因素。从外部看,在近现代西方资本扩张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作用下,各种外来文化成分长期持续地输入新大陆,因此现代拉美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构成的混杂性。从内部看,拉美知识界的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原理逐渐“渗透到文学、艺术和音乐中,从中产生不同的倾向和因地区而不同的形式”[1](P55)。这股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捍卫美洲土著文化和重视本土文化成果方面。因此,现代拉美文化一直保持着它的民族特性。简言之,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下,现代拉丁美洲既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同时又保持着本土文化的核心部分,这就使得拉美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混杂性、开放性以及民族特性和世界主义倾向的共存。 全球化潮流--外来文化的传送带 从历史角度看,拉丁美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近代西方资本对外扩张的产物,也就是资本全球化的副产品。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精辟地论述了西方资本对外扩张和将美洲纳入全球化历史进程的问题。他们描述了有关进程:“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2](P252),“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P254-255)。 正是在上述的全球历史背景下,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借助殖民扩张,最早将欧洲--基督教文化输送到美洲。近代初期的伊比利亚征服者首先闯入新大陆,开创殖民地。他们打断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进程,而把美洲纳入一种新的文明框架。这样,拉丁美洲便成为文化全球化的最早范例,其主要成分是从16世纪初就移植而来的欧洲--基督教文化和残存的美洲土著文化,以及伴随奴隶制而来的非洲黑人文化。从此,这些异质文化汇集于新大陆,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逐渐趋向相互妥协、调和与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种新的杂交型文化。显然,这种多成分的文化始终是在西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下形成和成长起来的。经过500年的发展,上述杂交型文化已成为新生的拉美国家的民族文化的核心,在西半球各地已深深地扎下了根。这就使得全洲形成了文化的一致性和同类性。 此外,从现实角度看,美国已成为向当代拉美输送外来文化的一个新因素。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对外关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已全面确立了它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因此伴随着它的政治经济扩张,美国的文化影响也迅速渗透到西半球各个角落。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拉美的全球化进程是由美国主导的,但是具有新的特点:“20世纪后半期,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在全大陆普遍增长。与印刷媒体相比,无线电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影响要大得多,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电视已开始在把拉丁美洲的人口--包括最边远地区的--纳入我们时代的大众文化中。就这样,全部人口真正毫无例外地都在面对着西方的社会风尚和消费模式”[1](P175-176)。确实,人类社会交流和通讯手段的改进与加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带来了无数的国内外文化习尚的流行,从服装、时式和歌曲到各种思想、情感和式样,显然这一切都受到新闻报刊、广播、电影和电视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