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离不开对认识主体以及主体意识的探讨。那种认为承认 或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就是无限夸大认识主体的精神或意志的作用,是在宣扬历 史唯心主义,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探讨主体意识,而在 于如何认识主体意识,如何评价主体意识,以及在历史认识的实践中如何正确地发挥主 体意识的积极作用,即历史认识主体的创造性问题。 一 历史学家因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和性格气质不同 ,所以表现出不同的主体意识(注:参见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大学出版 社,1999年)第138-146页。),这里应该强调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特征、社 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内容对他所产生的种种影响,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在历史认识的 过程中自然也不会例外。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我们一生下来,这个世界就 开始在我们身上起作用,把我们从纯粹的生物单位转变成社会单位”,因此,“在研究 历史之前,应该先研究历史学家。……在研究一个历史学家之前,应该先研究他的历史 环境和社会环境。历史学家是单独的个人,同时又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注:爱德 华·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44页。)这就是说,历史学 家的主体意识,虽然是通过个人表现出来的,但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从而使主体意识 具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内容。在分析和认识主体意识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关注它的社 会内容和社会意义,这样可以帮助人们透过表象认识问题的本质。历史认识是社会认识 的一部分,历史认识主体是社会历史主体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进行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 础。 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水平。近代以来的中外史学发展史表 明,影响历史科学进步的因素很多,如社会的进步、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科学的发展等 ,这些主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就历史科学自身来讲,主要表现为历史观念的进步和历 史学思想的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历史认识主体意识的提高,因为历史观的转化或更迭 不是自发完成的,需要历史学家自觉地接受与运用;史学思想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历史学 家艰苦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之上。在中外历史研究中,历史研究视野的扩大, 历史研究选题的开拓,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广泛采用、历史学新的分支 学科的不断出现等等,无一不是与历史认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历 史意识的加强,首先表现为历史学家思想上的不断解放,以及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主 动积极性的进一步发挥。 在现实的历史科学研究中,应该如何加强主体意识呢? 首先,应该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之成为认识社会历史现 象的锐利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多次申明:“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 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 ,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163页;第4卷,第681、688页。)但是,一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却反 其道而行之,不加分析地用现成的公式来图解历史,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变成脱离社 会生活实际的教条。这些人把扭曲的、变形的“唯物史观”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 观,在历史研究中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 列宁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 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还严厉地批判了实际生活中的教条主义者 ,他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 ,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注:《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161页;第3卷,第13页。)。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是毫无疑 义的,但是这种指导决不是“教义”,不是束缚人的头脑或使人变成懒汉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企图用现成的公式来研究历史的人,实际上 是没有什么主体意识的,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这些“公式”,就可以放弃艰苦的史料 发掘、整理与考证;就可以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进行艰苦的理论探 讨,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就做出这样或那样的结论,其结果必然导致历史研究中的概念 化、简单化、教条主义盛行,由于这一切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所以严重地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讲主体意识,特别是讲加 强历史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往往被认为是“离经叛道”,通过政治批判代替学术讨论, 严重地阻碍了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放的科学体系,它随着时代的进 步而进步,随着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加强主体 意识,首先就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变动中的世界现实出发去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马 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使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永葆青春,唯物史观也如此。因 此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自觉地回答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出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历史学家--历史认识主体要更加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是在编撰历史,而且是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在创造历史, 何况“编撰”也不是消极的整理或反映,其实质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 其次,加强主体意识,要有强烈的史学理论创新的欲望和行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就科学研究来说,创新是科学的本质。近代以来的中 外史学发展史使人们认识到,没有史学理论的创新,就没有历史学的进步。史学理论的 创新从本质上说是时代的呼唤,反映了社会发展与历史学学术发展的要求,即它要有必 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学术发展的环境。但是,即使上述条件都具备了,却缺少历史学家 的主体意识,没有历史认识主体积极主动精神的发挥,那也是不可能有史学理论创新的 。由此不难看出,只有不断加强主体意识,才能适应现代历史科学发展的要求。历史科 学的进步以史学理论的创新为前提,史学理论的创新则以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为基础。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历史 科学的每一个进步,特别是史学理论方法论方面的创新,都是和学术思想的空前活跃、 主体意识的加强和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有时候人们并没有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 “文革”后,历史认识主体--广大史学工作者在重新确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 指引下,彻底打破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盛行的种种精神枷锁,冲破了一些人为设置的 所谓研究“禁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展 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鸣,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和发展。这些问题涉及的 方面很广,如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偶然性和选择性;地理 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阶级观点与历史主义;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中国传统社 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 主体意识的加强使新时期在史学方法研究和运用方面,以及在探讨史学发展前沿问题 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继续丰富、完善阶级分析等传统的史学方法的同时, 认识主体开始采用了许多新的史学方法,主要有计量方法、比较方法,以及心理学方法 、社会学方法、人口学方法、政治学方法、口述方法等。史学思想史、西方历史哲学等 前沿问题,近年引起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如对文化 形态史观的研究,对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分析历史哲学的研究,福山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以及关于宗教或神学与历史哲学的关系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实事求是,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科学性的统一。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没有历史认识主体的创 新意识,这些问题可能至今无人问津。随着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在历史研究领域里已 经发生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种无所作为、固步自封或人云亦云、简单重复的局面 大大有所改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