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史坛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理论化趋势,即重视历史过程 的理论性描述,不再仅仅是历史过程编年式的排列和史料的堆砌;此外,更重视分析历 史文献资料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历史内涵,分析史料所传达的历史信息背后的复杂的历史 内容;最后,对历史研究的结论也不再是就事论事,满足于对某一个或某几个问题的孤 立的结论,而是将其放在社会历史进程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中,从历史的因 果关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进行理论的概括,而要真正地做到这一 点,没有历史认识主体的创造性,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 有历史认识主体的创造性,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历史科学,而只能是史料的整理和归纳。 这样,历史学的基本功能--科学认识功能就完全被剥夺了。 历史认识主体的创造性存在于历史认识的整个过程。在历史认识的实践中,认识主体 首先遇到的是如何认识历史文献资料的问题。对于文献的鉴别与分析,是历史认识不可 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这些文献资料首先存在着真伪,要对其进行梳理和鉴别,去伪存 真,使历史认识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尽管这种“真实”是相对的,甚至有很大的 局限性,但它绝不应是凭空的捏造或伪造;当证明其真实性之后,还存在着对其价值的 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既要看到文献资料的自然属性,即其所反映出的历史过程的客观 性内容;而且还要认清其社会性,即它产生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蕴含的其 他的社会内容。对于这一切,历史认识主体首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依据一定的理 论与方法对其能够有正确的判断,这种认识与判断,实际上就是认识主体创造性的充分 发挥。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 “只有当自然和历史材料搜集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批判的分析和比较,并相应地 进行纲、目和种的划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23页;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20页。)。在历史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明 确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在史料的问题上,认识主体如果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的创造 性,失去对它的正确判断与鉴别,那将陷入一种盲目的状态之中,使其认识自一开始就 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这样,认识主体的全部活动及结论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我 们必须继承我国两千年来鉴别史料的传统,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鉴别史料的主要 任务是:鉴别史料的真伪、作者、时间、地点和用途,以及史料的阶级性和它在阶级斗 争中所起的作用等等”(注:荣孟源:《史料和历史科学》,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 0页。)。历史认识必须重视史料问题,但是应该明确指出的是,对史料的鉴别和整理, 决不是历史认识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历史认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必须的环节。因为史学 不是史料学,仅仅有史料是完成不了历史科学所规定的基本任务的,认识和揭示人类社 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需要历史认识主体积极的科学的创造性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