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表宋风,兴蜀学(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刘复生 参加讨论

对于“蜀学”,刘咸炘原本就极为关注,著有《蜀学论》纵论蜀中学术。他论述“史氏家法”说,隋前成书仅存十数,蜀得其二,即陈寿著《三国志》和常璩著《华阳国志》。五代十国攘攘之际,蜀独尚文。载记特备,如宋初华阳句延庆著《锦里耆旧传》、新津张唐英著《蜀檮杌》、贵平(今仁寿)人孙光宪著《北梦琐言》都是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堪称极盛时期的宋代,西蜀史学更是独步当世。其中最著名的“四贤”有眉州王称撰《东都事略》,“宋后史之最有法者”;华阳范祖禹佐司马光撰《通鉴》,又别著《唐鉴》;丹棱李焘著书甚多,《续资治通鉴长编》“记注之善,后亦无伦”;井研李心传“证误之密”,今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朝野杂记》、《旧闻证误》、《道命录》。此外所论尚多,此不赘述。在《宋史学论》中,他不赞同章学诚对苏氏史论的鄙薄,而认为苏氏之学“有功于史学”。这一点,与他的挚友蒙文通所论十分接近。蒙文通论北宋诸学派中:“唯苏氏能不废史学。……苏氏延北宋一线史学之传,俾蜀之史著风起云蔚。”[12](317-319页)
    浙东学术与西蜀文化的契合点,正在史学。蒙文通对此也有过深入的论述,其言南宋之学,以女婺(浙东)之学为大宗,进而引宋人之语论云:“王淮言:‘朱(晦庵)为程学,陈(龙川)为苏学。’《隐居通议》言:‘灵卧吴先生曰:近时水心一家,欲合周、程、欧、苏之裂。’此女婺之学远接苏氏,又不可诬也。盖庆历而后,程、王二派皆卑视汉唐,故轻史学,北宋史学一发之传,则系于苏。故至南渡,二李、三牟上承范氏,史犹盛于蜀。史称王应麟与汤文清讲西蜀之史学、永嘉之制度是也。女婺之学偏于史,可谓远接苏氏之风乎!吕、叶、二陈皆以文名,固亦规摹苏氏,故朱子有‘伯恭爱说史学’,‘护苏氏尤力’之说。”[11](320页)南宋中期以降,学术思想界趋于活跃。浙东吕祖谦(伯恭)、陈亮(龙川)、叶适(水心)诸家相继而起,均与蜀学特别是苏氏史学发生着学术上的内在联系。
    刘咸炘《蜀学论》论道,在源远流长的“蜀学”中,虽然“大《易》之传,蜀为特盛”,然而“统观蜀学,大在文史”。他说:“唐后史学莫隆于蜀,而匪特两宋掌故之所存,且汉《易》本史学之难而尊者也。”此由唐后之西蜀及于清代的浙东,史学气脉一线相承。在刘咸炘心中,《宋史》的重修,正有所谓兼得之益了!
    【参考文献】
    [1]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全祖望。答临川先生问汤氏宋史帖子[A].鲒埼亭集外编卷四三[M].四部丛刊本。
    [3]赵翼。宋辽金三史重修[A].廿二史札记卷二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蒙文通。经史抉原·评学史散篇[A].蒙文通文集第三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5.
    [5]刘咸炘。重修宋史述意[A].推十书·史学述林卷五[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96.
    [6]罗志田。“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J].近代史研究,1998(1)。
    [7]严复。与熊纯如书[A].严复集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章学诚。章氏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章学诚。浙东学术[A].文史通义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袁桷。书牟端明脱靴图黄鲁直返棹图赞后[A].清容居士集卷四七[M].四部丛刊本。
    [11]黄晋卿。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一六[M].四部丛刊本。
    [12]蒙文通。中国史学史[A].蒙文通文集第三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