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根据斯大林的旨意,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法国和意大利等9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一起,在波兰的什卡拉尔斯卡-波伦巴的小城召开各党代表大会。日丹诺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就是提出了“两个阵营”的理论。非常值得指出的是,这份报告是经斯大林事先审阅并多次修改后完成的。在日丹诺夫报告的初稿中还没有“两个阵营”的说法。它只是说,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产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如果不是最重要的结果的话(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1,页码2~4;案卷94,页码2~4、51~53,参见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第146页注75。)。在后来的修改中陆续出现了诸如“反帝阵营和民主阵营”、新阵营”和“新民主”以及“苏联--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支柱”,苏联同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阵营”等提法和措词。最后的提法是:“战后政治力量的新的组合和两个阵营--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和反帝的民主阵营--的形式。”(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4,页码50~92;案卷91,页码13~14、案卷94,页码58;案卷94,页码1~49,参见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第146~147页。这里还有一份尚未得到证实的题为《斯大林同志1948年3月14日在政治局特别会议上讲话的速记记录》也是值得注意的。斯大林说,“我以前就说过,世界已分裂成两个阵营:一个是由掌握着金融资本、剥削地球上大多数人的那些人所组成;另一个阵营则由殖民地和附属国那些受压迫、受剥削的人所组成。很自然,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成为前一个阵营的首领,而苏联,根据马克思和列宁的基本原理,则成为后一个阵营的领袖。由于两个阵营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迟早要发生冲突。”(《斯大林在政治局秘密会议上的报告》,“中华民国”外交部档案咨询处,105.11/61.15。据国民党政府驻比利时使馆说,这份斯大林讲话的副本和其它三份文件,是在西欧通过一名叫“苏莱希奥欣察”的苏联信使那里搞到的。详见1948年8月5日曲常[音译--引注]自布鲁塞尔致南京王世杰,“中华民国”外交部档案咨询处,112.1/61.11,转引自布·默里:《斯大林、冷战和中国的分治--多头档案的神秘性》,载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史国际专题研究论文集》,第12期,1995年6月,第9页及注31和32。由笔者翻译的中文载《马恩列斯研究》1997年第3期。)上述斯大林的讲话在俄国档案馆里尚未发现,也就是说,其真伪有待进一步辨别,这里仅提出来参照。但是不管怎样,日丹诺夫《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中有关“两个阵营”的理论是在斯大林的修改和指导下提出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会议结束时各党代表并没有拿到会议的最后文件。只是在会议结束后几天,各党的领导机构才从苏联那里领到了这些文件。苏联领导人单方面对会议文件作了重要的修改(注:在给各党文件的附函中,日丹诺夫和马林科夫轻描淡写地说明,“对文件的内容作了不多的文字上修改。”(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6,页码30~37,参见吉比安斯基:《共产党情报局是怎样成立的》,第152页。)档案清楚地表明,这些修改均出自斯大林之手。(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571,目录1,案卷187,页码26,参见同上。)。如,会议通过的文件规定情报局是在“自愿基础上”发挥职能,但在最后的文本里取而代之的是“在相互协议的基础上”(注:俄罗斯现代史文献保存和研究中心,全宗77,目录3,案卷96,页码14,参见同上。)。这样“自愿”就没有了。这种修改显然是更强调情报局内部的步调一致和服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