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 张广智 参加讨论


    苏联史学对我国的影响,既有对有关客观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历史理论),也有对有关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史学理论)。而本节主要是集中阐述苏联史学中的历史理论在我国学界所激起的回应。
    在这里,我们且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鸣说起。
    限于篇幅,关于苏联学术界开展亚细亚生产方式大争论的情况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我国及其在苏联争鸣的情况,本文均参见启良的《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的回顾与思考》,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4期;张雅琴的《社会形态理论新思考》,载《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一书,陈启能等六人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田人隆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讨论的回顾》,载《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这一争论迅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引起了回应,由于它牵涉到对当时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性质的看法,因而这种反应尤其强烈。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理论界开始出现松动,至50年代中期更进入“解冻”时期,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再次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并引发了一次新的大争论。这次大争论,从世界范围来说,在60年代趋于高潮,而在苏联讨论的规模最大,仅1964与1965年里就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专题讨论。其中,瓦尔加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大纲》(1964年)一书,对斯特鲁威等人所持的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理论提出异议;戈杰里耶撰《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公式》(1965年)一文,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从没有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它在世界各个地区都经历过;瓦西里也夫等撰《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进化的三种模式》(1966年)一文,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亚细亚公社”发展而来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混合社会。上述诸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否定五种生产方式是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注:参见张雅琴《社会形态理论新思考》,载陈启能等《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一度也颇为热闹,后来由于“文革”的原因,直至80年代初才再次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高潮。我们这里只论及50年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后所展开的讨论简况。可以这样说,50年代以来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大争论,是前一阶段苏联学术界讨论的延伸与发展。当然这次争论是与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和社会的特点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尽管如此,苏联史学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论见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学术界。
    1951年,童书业发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注:《文史哲》1951年第4期。)一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先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文。童文的观点与郭沫若相近,持原始社会说。文章发表后,几乎没什么反应,直至1964年田昌五发表《马克思恩格斯论亚洲古代社会》,赞同原始社会说,并作出了很详细的论证。在中国新时期,此说得到了不少回应。
    1952年,日知(林志纯)发表《与童书业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一文(注:《文史哲》1952年第3期。),提出了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说。日知的观点基本上承袭了苏联历史学家斯特鲁威的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的理论,明确赞同“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奴隶制,也就是古代东方的奴隶制。”此后,赞同此说的还有王亚南、侯外庐、吴泽、束世澂、吴大琨等人,他们之间的学术观点也是互有差异的。尽管如此,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说在5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占有统治地位。
    1953年,杨向奎发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注:《文史哲》1953年第1期。)一文,提出了特殊经济形态(或生产方式)说,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并不是独立的经济形态,实际上是指残留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中的原始公社制度。吴大琨在50年代曾一度主张“过渡形态说”,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可能是由原始公社制末期过渡到原始阶段奴隶制社会的一个特殊过渡形态”,后他改持古代社会奴隶制社会说。至80年代,他的观点又发生了变化(注:吴大琨在《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应该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来研究。)。在中国新时期持此说的日渐增多,除吴大琨还有于可、王敦书、胡钟达等人。
    此外,在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讨论中还出现了东方封建社会说(注:参见《“亚细亚生产方式”学术讨论会纪要》,《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3期。),在此不再赘述。
    由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而引发的关于社会形态及其相关理论的大争论,在很大程度上聚焦在五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生产方式)的相继是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重要问题上,因为,“就当代中国的史学思想而言,以五种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形态论始终占有无可争议的独尊地位,它规范着史学研究的构架并指导着它的方向”(注:何兆武:《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何兆武的这一论见对“文革”前17年的新中国史学,更是如此。
    这里还得从1938年斯大林发表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说起。斯大林这样说:“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注: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23页。又见《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这是根据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出版的中文版排印的。以下简称《教程》,第161-162页。)次年,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与尤金主编《简明哲学辞典》,把斯大林所说的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引伸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并断言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必经的五个社会经济形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