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和延展(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谢贵安 参加讨论

四、宋元明清对史学谱系第三次层累式建构和延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史学的谱系进一步获得增长和加宽。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将史学谱系上溯至商周的青铜铭文。在“古有史而无经”和“古无经史之别”的思潮影响下,宋代史家将比西周的儒经更为古老的金石等考古成果及其著作纳入史部,使史学谱系再一次得以层累建构。从地下发现的商周金石文物,上面多刻有文字,是上古史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史料。宋人敏锐地发现它的历史文献价值,并将之纳入史部体系。南宋初郑樵在纪传体通史《通志》中专列《金石略》,开创了将金石纳入志书的先例。稍后的陈振孙在其《直斋书录解题》中,将田概的《京兆金石录》、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吕大临的《考古图》、黄伯思的《博古图说》以及《宣和博古图》等,均列入卷八史部的“目录类”。说明宋人已将史学谱系进一步上溯至商周的青铜铭文,并使史学史体系相应地得到加长和扩大。
    第二,继续“化经为史”,直至提出“六经皆史”。这是对经学的颠覆,而将史学的谱系完全上推到所有的经书。赵鼎臣也明确认定“《书》与《春秋》皆史也”。①元代郝经在《经史论》中提出“古无经史之分”的论点,指出:“六经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书》,史之辞也;《诗》,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断也;《礼》《乐》,经纬于其间矣,何有于异哉!至于司马迁父子为《史记》,而经史始分矣。其后遂有经学、有史学,学者始二矣。”②认为上古经史一体,到西汉才分途而进。刘因也指出:“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代始。”③
    至明清,“六经皆史”说④开始盛行,反映了史学谱系的迅速扩张与经学的相对缩小。明代潘府明确提出:“五经皆史也,《易》之史奥,《书》之史实,《诗》之史婉,《礼》之史详,《春秋》之史严,其义则一而已矣。”⑤王阳明在其影响深远的《传习录》中,首次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六经皆只是史,史所以明善恶、示训诫。”意在说明经史不异:“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羲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⑥王阳明的观点,影响到王学左派的思想大师李贽,后者认为“经、史一也”,“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自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谓六经皆史可也。”⑦与王阳明有所不同的是,李贽对儒经和孔子的权威都表示怀疑,因此他重提“六经皆史”和“经史一也”,蕴藏着明显的抑经崇史的目的。清代章学诚也重申“六经皆史”的观点:“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⑧又指出:“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⑨在《校雠通义》中又以进一步指出:“史之部次后于经,而史之原起实先于经。《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苍颉尝为黄帝之史,则经名未立,而先有史矣。后世著录,惟以《史》、《汉》为首,则《尚书》、《春秋》尊为经训故也。”⑩他还指出:“古无经史之别,《六艺》皆掌之史官,不特《尚书》与《春秋》也。”(11)
    第三,扩大了史学边界,加宽了史学谱系。明代王世贞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盈天地间无非史而已。”根据“三皇之世,若泯若没; 五帝之世,若存若亡”的教训,他提出“史岂可以已邪!”(12)只有将天地间所有的文献资料都用作历史研究,才能弄清若泯若没、若存若亡的蒙昧历史。王世贞的观点直接影响到章学诚,后者在《报孙渊如书》中阐述道:“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出于史,末流忘其所自出,自生分别,故于天地之间,别为一种不可收拾不可部次之物,不得不分四种门户矣。”(13)这观点不仅从时间上逆推了史学的上限,只要是文字著述,不管是周代、商代还是夏代出所,都是历史文献,都是史学;而且从空间上扩展了史学的边界,打破了“四种门户”即四部的界限,所有的文献都是史学。章学诚还在论述史学体系时,从理论上论述方志纳入史学范围的必然性,指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说,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14)这无疑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将史学谱系加宽增粗。看来史学研究的主体越是靠后,史学的范围就越是向上古和两翼扩展,这是“层累”地构成中国史学谱系乃至中国史学史的学术趋向的又一重要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12《策问》,艺文印书馆,1959年。
    ②郝经:《陵川集》卷19《经史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
    ③刘因:《静修续集》卷3《叙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田河、赵彦昌:《“六经皆史”源流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
    ⑤潘府:《南山素言》,收入《说虢续》第四,清刻本。
    ⑥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卷1《传习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页。
    ⑦李贽:《焚书》卷5,“经史相为表里”条,岳麓书社,1990年,第213页。
    ⑧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132、523页。
    ⑩(11)章学诚:《校雠通义》,《外篇·论修史籍考要略》。
    (1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1,上海书店排印本,1925年。
    (13)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章氏遗书》卷9,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14)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州县请立志科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