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中古西欧基督教“经学传统”的积淀与更新(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孟广林 参加讨论

在向意大利文艺复兴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北方”人文学者特别钟情于它在复兴古典 文化上的学术成果。在英国,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三位皆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著名人文学 者W.克罗西恩、T.利纳克雷和J.科勒特在这方面堪称典型。从1488至1490年,克罗西恩 就在意大利师从于著名学者坡利扎诺等学习希腊文化,回国后成为英国最著名的古典学 者。有人认为“在他回到牛津大学后,他的英国同胞们不再为了学习希腊语而必须到意 大利去了”[6](P134)。从1486至1492年,利纳克雷在意大利的帕都瓦大学攻读医学博 士期间,也熟练地掌握了希腊文。回国后就职于亨利八世所建的皇家医学院,曾撰写了 语法、医学方面的著作,还翻译了盖伦的作品。科勒特的影响则更大。他多年在意大利 学习古典文化,深受瓦拉等人的影响。在1496年回国后,他就在牛津大学任教,开设了 一个有关《圣经》的“保罗的使徒书(Pauline Epistles)”讲座,以希腊语的《新约全 书》为依据,对基督教的历史进行引经据典的论证,由此“为人文主义者提供了像批评 李维或修昔底德的作品那样大胆地对《圣经》进行批评的武器”[6](P137)。此外,他 还抨击经院哲学家的僵化学风,否定教士对信徒的“赎罪”权。他的父亲是伦敦的尼绒 商,两次出任伦敦市长,借此,他在1504年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主祭后,就在 其中建立了圣保罗语言学校,教授学生希腊语与拉丁语。
    在法国,著名的巴黎基督教人文主义者J.利特维勒从1492年起就在意大利研究希腊古 典文化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东西。1507年回国后,就在圣日梅茵-德斯-普雷斯修道院 担任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他组织研究《圣经》与教父著作等文献。他们摈弃了经院哲 学家的僵化学风,强调研究的深化必须依赖于手稿的发现并依据历史脉络而进行。1512 年,利特维勒出版了有关圣保罗之“使徒书”方面的著作,对“北方”人文学者产生较 大影响。[6](P134)
    在德意志,15世纪后期产生了一个有许多僧侣参加的带有修道院色彩的团体“共生兄 弟会”(Brethern of the Common Life),其所属教堂、学校遍布各地,采用人文主义 的教学法则,传授希腊古典文化和人文主义的作品,敌视经院哲学。此团体培养了许多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很多人都精通希腊文、拉丁文与希伯莱文,对有关《圣经》的 “新学”(new learning)特别感兴趣,并力图从中发掘适合于新的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宗 教理念与伦理精神。这正如史家所云,在德意志,“人文主义运动却更密切地与基督教 文化的复兴联系起来,和向更精确的《圣经》原文与向教会内部的一种更纯洁生活的复 归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7](P48)。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了以勒克林为代表 的语言训练齐备并致力于“圣经学”的人文学者。勒克林精通希腊文和希伯莱文,在新 的“圣经学”上成就斐然。1506年,他出版了《希伯莱文基础》,其中将希伯莱文与拉 丁文这两种语言的字词加以对照,是一部颇有价值的语法书[8](P76)。他声称,他的研 究成果使得他“对《圣经》的译本极为怀疑”,特别是对教会钦定的《通俗拉丁文本圣 经》的精确程度深为怀疑[8](P72)。他还指出,由于是以对希伯莱文的元音系统误解为 基础的,《旧约全书》的希腊文版本本身有不少错误,这使得以其为蓝本而翻译出的《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也充满着翻译错误,达到两百多种[8](P78)。勒克林的学术成就激 起人们对新的“圣经学”的兴趣,北方的一些大学纷纷建立了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与希 伯莱文的语言学院。同时,有这三种语言对照的《圣经》文本也开始问世。大约在1514 至1517年之间,阿尔卡拉(Alcala)大学出版了《旧约全书》,在此版本中,拉丁文译本 置于中间,希腊文译本在右边,希伯莱文本则放在左边。此书中的“摩西五经”的每一 页下部,还附有先知的释义[4](P211)。
    在新的“经学热”中,“北方”著名人文学者伊拉斯谟的贡献尤为突出,故也被史家 称之为“圣经人文主义者”[6]。伊拉斯谟曾经在德文特的“共生兄弟会”学校学习9年 之久,又游历了意、英、法等国,深受瓦拉、科勒特与利特维勒等人的影响。他将批判 的矛头指向经院哲学家将《圣经》教条化与神秘化的做法上,极力地主张阐发《圣经》 原本中的伦理内涵,以之作为建立人文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源头。伊拉斯谟以现实生活 中的人的道德眼光来审视宗教问题,他鼓吹的基督教复兴运动,实际上是重振人的道德 运动,并由此而否定了教会教阶制度与礼仪制度存在的价值。伊拉斯谟强调恢复原始基 督教的道德精神。对他来说,基督并不仅仅是“上帝”派往人间的“救世主”,更是一 位伟大的神学真理的宣讲者与传播者,一位集各种美德于一身而应当被每个人敬仰与效 法的道德上的“唯一原型”。他指出,“任何人如果偏离了这个原型哪怕只有一颗钉子 的距离,他也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9](P36)。他还指出,基督的“哲学”除了体现 基督本身及其教诲的朴实、仁爱、忍耐与虔诚外,并没有其他的任何含义;而基督之教 义的核心则是博爱,即将所有的人“全都看成是基督的信徒,将上帝赐予你的同胞的爱 高兴地看作是赐予你的好运,解除他们的灾难,善意地纠正他们的过失,启迪愚昧者, 超度阵亡者,慰问苦闷者,帮助辛苦劳作者,救济需要者……”[9](P39)从此出发,伊 氏提倡革新基督教,强调个人的内心信仰,反对教会中流行的繁文缛节,否定圣礼的玄 秘与功效。他说:“去遵守这些礼仪是有益的,但依赖它们却是有害的。保罗没有禁止 你去使用礼拜式和教会礼仪,但他不希望自由信仰基督的人被这些东西束缚住……没有 这些礼仪你不会虔诚,但它们不会使你虔诚”[9](P36)。从此出发,伊拉斯莫呼吁每个 基督徒都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圣经》,建立一个以基督为最高伦理典范、以基督作为 人与“上帝”联系之媒介的社会。在1516年发表的《新约·导论》中,伊拉斯莫指出, 研究《圣经》“将带给你们活生生的基督的圣灵、话语、伤痛……它们如此丰富地呈现 基督,只要你睁眼凝望就能看见”[10](P92)。在他看来,塑造完美人生、符合人性的 的基督教道德哲学深蕴在《圣经》之中,《圣经》是知识的源头,“《圣经》是万事万 物的最后权威”[11](P155)。为此,他主张将《圣经》普及化,人人都应阅读《圣经》 ,也应当将《圣经》翻译成民间俗语。对此,他在《基督教战士手册》一书中写道:
    我强烈反对那些不愿让俗人阅读《圣经》的人和那些不愿让《圣经》被翻译成通俗语 言的人,好像基督让《圣经》教义晦涩以至于只有少数神学家才能理解它,或者好像是 基督教的安全寓于对它的无知之中……基督希望他自己的秘密尽可能被广泛地宣传出去 。我希望所有即便是最卑微的女子也能读到福音书和保罗书,我希望它们被译成各种语 言,以至于不仅为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而且也被土耳其人和撒拉森人诵读与领悟。由 此,农民在耕田时便能吟颂《圣经》的词句,织工们就能在机梭的伴奏下哼唱《圣经》 的段落,旅行者就会用《圣经》来减轻旅途的疲劳[10](P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