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西欧基督教“经学传统”的积淀与更新(5)
正是为了深入发掘基督教原始经典中的道德精神来与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相对抗,伊 拉斯莫积极展开新的“经学”研究。在《新约全书》方面,他将罗马教廷官方钦定的哲 罗姆通俗文本与一些希腊文原文的《圣经》手稿进行对照,修正了前者的许多讹误。在 评注方法上,他运用了瓦拉等“圣经人文主义”者的方法,在对《圣经》中的历史意义 、寓言、词语的比喻等进行注释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圣经》进行历史主义的探讨,即 结合历史背景来寻找其经文的真实内涵。他特别强调将语言知识与自然、历史知识结合 起来对《圣经》研究的重要意义,主张出版不同的版本来让读者加以对比和判断。通过 考订、增删、校对与翻译,伊拉斯莫终于在1516年出版了较为精确的希腊文的《新约全 书》,并附有自己所翻译的拉丁文译本。他所作的批判性附注,与罗马教廷的正统的评 注大为相左,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英王亨利、法王法兰西斯、西班牙国王查理等君 主,都得到了他所赠送的四部《福音书》的评注。 “北方”人文学者的“新经学”活动,从对《圣经》的翻译、订正与注释出发,以阐 发其中的伦理精神与纯洁基督教道德为主旨,形成了对中世纪经学传统与罗马教会教阶 、礼仪制度的巨大冲击,由此而激起人们在传统宗教信仰上的裂变,为马丁·路德宗教 改革思潮的勃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土壤。① 马丁·路德是一位学识广博的神学家,通晓希伯莱文、希腊文与拉丁文。从1515年开 始,他就在维登堡大学主讲《圣经》,并为之作注。在研讨的过程中,他对教廷神学家 对《圣经》版本与解释的垄断深为不满,发愤要翻译出一本既通俗、又准确的德文版《 圣经》。在翻译时,路德参考了伊拉斯谟1516年出版的《新约全书》,其中包含了希腊 文原本与伊拉斯谟完成的拉丁译本。同时,他选择了具有规范化趋势的萨克森-图林吉 亚语(“新高地德语”之母)。在此之前,实际上大约已经有18种德文《圣经》译本问世 ,其中包括高地德语版本14种,低地德语版本4种。然而,它们依据的是罗马教廷官方 钦定的、被加工了的拉丁文《圣经》;此外,它们采用的是地区性的土语方言,粗陋呆 板,谬误很多。而路德的故乡萨克森-图林吉亚地区,由于商路在这里四通八达,各地 来的移民较多,萨克森-图林吉亚语在吸纳了德意志各地方言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成为 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语言。此外,为使《圣经》传播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他还在民间语 言中吸取营养。他曾经说道,“我的老师是家庭的主妇,是做游戏的孩子与城市广场中 的商人。我努力地去从他们那里学习如何去表达与解释《圣经》”[9](P70)。正因为如 此,当他将《新约全书》的新译本在1522年9月出版时,普遍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第1版3000册在3个月内就被销售一空[9](P70)。此后花费了近20年时间,将《旧约全书 》翻译出,分4个部分出版。到他逝世时,仅在维登堡一城就出版了10多万册。 在如何理解《圣经》的问题上,路德反对旧的经学传统的禁锢,强调个人自由解释《 圣经》的权利,以求实求真的批判视野来解读《圣经》。因此,他不畏触犯先知、使徒 、圣徒与教父乃至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不受种种迷信、愚昧与荒诞的束缚,他对有关 《圣经》作者、内容与价值等方面的许多问题,都作出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在对《圣经 》的各种手稿、版本进行对比与研判的过程中,路德发现多年来《圣经》不断遭到教父 与教士们的“加工”与篡改。他将此公诸于众并告戒说,“要想通过教士们的判断来学 习《圣经》,实在是愚蠢的”[12](P92)。 对《圣经》的神学内涵的深层次发掘与创造性诠释,构成了路德之新教思想的理论源 泉。他不仅力倡以《圣经》为最高的信仰权威,而且从中确立出以“因信称义”为轴心 的新的“救赎”学说。这样,由“圣经人文主义”开启的自由主义的学术批判思潮,最 终通过路德而完成了基督教“经学传统”的历史性转换,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思想文 化与社会政治的变革。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下,罗马教会正统的神学思想与其大一统 神权对西欧的统治局面土崩瓦解,西欧思想文化乃至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的历史转型又 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大步。 注释: ①西方学者对“圣经人文主义”学派、对路德宗教改革的贡献评价很高。有人指出, 瓦拉等人的学术活动,“不仅复兴了古典文化,鼓励了文化批判主义,而且也恢复了《 圣经》原文,促进了神学批判主义”。“如果没有意大利人的怀疑和批判工作,与其在 哲学、神学和政治科学领域中的勇敢探索,如果没有他们在人类知识的基础上的发掘和 对中世纪先验论的直接否定,德国的宗教改革是不可能产生的”(J.A.西蒙兹:《意大 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 in Italy),伦敦,1900年版,第5卷,第462页)。还有人 指出,由瓦拉开启的“圣经人文主义的方法技巧”在德意志宗教改革中“扮演了特洛伊 木马的角色”(Q.斯金勒:《近代政治思想基础》第1卷《文艺复兴》,第212页)。更有 人强调,圣经人文主义的精神、成果与方法,是促使宗教改革爆发的最强大的“一种主 要因素”(B.M.G.雷尔顿:《宗教改革中的宗教思想》,序言,第6页)。 【参考文献】 [1]W.R.库客。中世纪的世界观(The Medieval World View)[M].牛津,1983. [2]F.沃尔夫。欧洲的觉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R.温斯顿。查里曼-从铁锤到十字架(From the Hammer to the Cross)[M].伦敦,1 956. [4]Q.斯金勒。近代政治思想基础(The Foundation of Modem Political Thought):第 1卷文艺复兴[M].剑桥,1978. [5]C.E.特林考斯。在我们的想象和观照中-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人性和神性(Inour image and likeness-----Humanity and Divinity in Italian Humanist’s Thou ght)[M].伦敦,1970. [6]狄根斯。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Humanism and Reformation)[M].伦敦,1977. [7]E.格林。意大利人文主义(Italian Humanism)[M].纽约,1975. [8]W.斯齐沃兹。《圣经》翻译的原理与问题(Principles and Problems of BiblicalTranslation)[M].剑桥,1955. [9]B.M.G.雷尔顿。宗教改革中的宗教思想(Religious Thought in the Reformation)[ M].纽约,1981. [10]J.C.奥林编。基督教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伊拉斯谟作品选集(Christian Humanis m and Reformation:Selected Writing of Erasmus)[M].纽约,1975. [11]O.皮伊斯特编:伊拉斯谟对话集(Collquies of Erasnus)[M].C.R.汤普森译,纽 约,1957. [12]路德选集:下册[M].香港,1968.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