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陶行知与抗日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储朝晖 参加讨论

抗日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也是中国一个多世纪中反对帝国主义取得最终完全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中华民族悲壮的正气之歌;也有无数知识、文化界爱国人士,为此奔走呼号、组织联络、出谋划策,为战争最后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便是一位典型代表,这里对他自反日观念的形成到积极参与抗战的过程进行探讨。
    一早期的反日活动和反日观念的形成
    陶行知参加的最早的反日活动是在五四运动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日等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会议公然议决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转让日本,北洋政府竟拟签字,消息传来,举国愤怒,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南京,时任南高师教务主任的陶氏与刘伯明组织南京学界联谊会筹备会,动员全市学生响应,7日通电北京政府要求释放被捕的爱国学生。9日陶在南京各界6000千余人于小营演武厅召开的国耻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说,痛斥卖国行径。10日与宁各界代表会见英、美领事,表明中国人民强烈要求归还青岛的愿望。13日南京20余所中等以上学校举行南京学界联合会成立大会,选举陶为会长,发表了《论学界联合会组织办公书》。14日他又参加南京各界万余人召开的国民请愿大会。20日南京学生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自行罢课,南京高师代理校务的陈容因反对罢课而离校,陶暂代理校务,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6月,南京各校学生组成学生联合会,聘请陶为顾问。(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37-738页;陈训慈:《陶行知早期在高教的实践和贡献——我对陶师在南高、东大任教时期的回忆》,《行知研究》1987年第4期第58-60页。)
    同年11月15日,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破坏抵制日货运动,派浪人殴打表演爱国新剧的学生,16日又打死打伤学生多人,酿成“福州惨案”。12月8日,南京4万余人为“福州惨案”举行抗议集会,时任南高师教务主任的陶行知积极组织并参与集会,被推为大会副会长。(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39页。)
    1922年7月3-8日陶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的身份参加在济南召开的该社一届年会,他与王伯秋等人联名提出《创办青岛大学案》,称:“自‘山东问题’发生,青岛尤为全国视线所集,今值筹办鲁案善后之际,百端待理,须才孔亟,为发展我国固有文化计,为沟通东西文化计,尤不能不设立永久高等学术机关,以谋改进,而扬国光。”(注:参见《新教育》第5卷第3期,1922年10月。)这一提案显然是针对日本及其他帝国文化侵略而提出的。
    日本帝国主义的霸权和野蛮行为是陶氏反日观念形成的直接动因,五四运动是他反日活动的开端,他当时参加这些活动完全是出自一个正直中国人的爱国心。1925年后陶氏确立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行为的完全彻底的抵抗态度。他指出:“如今列强对中国施行压迫,不许我们尽量出头,我们不愿被压力压死,就得使劲把压力撞破……国家能否得到出头的自由,就非靠民众努力与奋斗不可了!”(注:陶行知:《平等与自由》,《乡教丛讯》第1卷,第17期,1927年9月。)
    陶的这种态度还表现在:1925年他任主要领导人之一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参加了北京各界“五卅惨案”后援会,并通电“各地平教会、平民学校参加反帝爱国运动”(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54页。);他主编的《平民千字课》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一定分量的爱国内容,如《中华疆域歌》把全国各省风貌、物产、特色编成一首歌,《国旗歌》中鼓舞人们“气通天日见忠节”,《岳飞》一课歌颂岳飞“尽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尽力中华》鼓舞人们“都振奋起精神来振作振兴中华,中华!”《爱国歌》更是教育人“四万万人的中华,四万万人的国家,四万万人一心一意爱他!要是你爱他,莫让人害他。等到人害他,更要你爱他。倘有你爱他,人如何害他?”(注:陶行知、朱经农:《平民千字课》,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这些言论在20年代初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陶氏明确反对日利用教育进行政治、文化侵略,主张“教育当各国自办”,“反对外人借学校进行政治侵略,查有实据者停办”,认为“至留学生护卫所留学国家,此言不确。如日本留学生皆反对日本,美国留学生则有赞成美国者。至赞成与反对,转以各国对中国政策为准”。(注:陶行知:《对力谋收回教育权案的意见》,陶行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三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华教育界》第12卷第1期,1924年7月。)从教育内部反思陶氏认为“倘仍惯于抄袭,不加省悟,则教育亡国之罪,天下后世,不能为吾辈恕也”。(注: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1927年11月底他针对当时存在的不抵抗思想,写了《不投降歌》(注:该歌歌词道:“军人救国不要命……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只有断头兵丁,没有投降兵丁……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参见《陶行知全集》第7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鼓励爱国军人以誓死战斗来对付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综上,五四运动到20年代这段时间里,陶氏在对当时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基础上,在反日活动中逐步形成反日观念,并形成对日本侵略行动进行完全彻底抵抗的态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