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春秋、战国编辑略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马健 参加讨论

同《竹书纪年》一起出土的书籍中,还有一部值得注意的著作《师春》。据《晋书·束晳传》及杜预的《左氏经诗集解·后序》,《师春》完全抄录《左传》的卜筮之事,连上下次第及其文义都和左传相同。束皙和杜预都认为师春是抄集者的名字,但目前我们已无法知道他的确切情况了。该书既然同《竹书纪年》同时出土,那么。它的编定年代也不会晚于公元前299年。因此,可以这样说, 《师春》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文摘形式的书籍。战国时,人们的卜筮活动仍是极普遍的。同《师春》一起出土的竹书中, 还有一部十一篇的《琐语》(《师春》只有一篇》),用柬的话说,《琐语》是“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这部书的具体内容已不可知,但它是占卜用书却是可以肯定的。《师春》的编者,正是适应这一需要,摘录了《左传》中的卜筮之事,汇编成为一部书,以供人们的使用。从书籍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上看,文摘之类的二、三次文献是出现得较晚的。只有在一定的书籍积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类二、三次文献才能应运而生。《师春》在中国编辑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师春》同《竹书纪年》一样,早早地亡失了,我们只能从前人引叙中窥见某一鳞半爪。
    同纪传体史书的编辑平行发展的是记言体史书的编辑。《尚书》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记言体的史书。孔子对《尚书》进行过整理加工,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尚书》已不是孔子整理过的那部了。现存的《尚书》掺入了战国中期的作品《禹贡》等。现存之今文《尚书》为西汉初秦博士伏生所传,因此今文《尚书》的编辑成书应在秦以前,即战国中晚期。那么,《尚书》在西汉前至少已经过两次编辑。战国时史书的编辑工作是很兴盛的。纪传体史书的编辑前面已经言及,这里只论述一下同《尚书》一脉相承的记言体史书的编辑。
    《国语》是出于战国初的记言体史书,共二十一篇,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即《周语》三篇,《鲁语》二篇,《齐语》一篇,《晋语》九篇,《郑语》一篇,《楚语》二篇,《吴语》一篇,《越语》二篇。每篇包括不相连属的记言文字若干则,各部分的起止时间和记载方式皆自成体系,并多有重复的记载,说明一篇之内也不一定出于一人之手。“语”本为古代以记言形式编写的一种书,是各国为统治者的“德政”服务的一种典籍。《国语》的编辑者就是集合了各国之《语》以成一书,所以《国语》为汇编之书,非出一时一人之手,这从其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得到证明。
    《战国策》形式上亦为记言之书,但所记则以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说辞和书信为主。战国后期,游说之风盛行,游士需要一定的资料以供学习,于是有人集合有关资料编成了各种形式的书策,“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刘向《别录》)。到西汉后期刘向整理中秘藏书,始将这些性质同而来源不同的著作合编为一书,定名为《战国策》。这部书虽是汉刘向最后编成,但其第一次的编辑在战国后期,故仍把它放在这里论述之。
    史书的编辑是先秦编辑活动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编年体和记言体史书是先秦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的直接成果,为后世史书的编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编撰《史记》时所用的纪传体,就是编年与记言体融合的产物。另外记言体史书中,从《尚书》到《战国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编者编辑思想的变化。《尚书》是集商、周的天子及一些著名大臣(如周公)的言论,为统治者服务的,而《战国策》则汇纵横家们的言论为一书,为“士”的阶层服务。编者的编辑目的不同,取材的范围也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编辑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规律。
    从战国初《论语》的编辑起,至战国末、秦初《韩非子》编成的二百几十年间,私家著作异常丰富。仅《汉书·杂文志》就著录了189家共4324篇。 这其中最有名的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
    我国第一部私家的专著是记叙孔子言论和行动的《论语》。先秦诸子之书,大都是其弟子后学纂述他们的学说编成的,这种风气始于孔子的弟子及门徒编纂《论语》。《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以记孔子之言为主,也兼记一些弟子的言论及一些孔子的琐事,如衣食起居等。孔子一生的言论及生活琐事,要全记起来一定很多,且也不必要。故《论语》的编纂者们一定对原始材料进行过一番选择。既然是弟子在孔子生前“各有所记”,那么,在集中编纂时,除了对材料进行取舍外,显然还要对材料进行文字上的加工。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取首句或次句的两个或三个字为篇名,皆为无义之文题。每篇又分为若干章,多者每篇四十四章,少者三章;每章多者几百字,少者十几字。《论语》历来分为《上沦》及《下论》两部分,每部分十篇。《上论》中前九篇以记孔子之言为主,第十篇《乡党》则记孔子日常生活及他对某些事情的态度。《下论》中八篇也以记孔子的言论为主,第九篇《子张》记孔子弟子的言论。第十篇《尧曰》只有三章。许多人认为《上论》和《下论》不是同时编纂的。蒋伯潜先生说:“窃疑《上论》十篇为第一次论纂者,故以《乡党篇》殿后。《下论》九篇为第二次论纂者,故以《子张篇》殿之。《尧曰篇》则为后来读论语者所附记,后乃成《论语》之一篇耳。”(见《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以《论语》的《上论》来说,它的编辑原则是很明确的。第一,直记孔子言行,极少润色,故质朴无义,简洁琐碎。第二,先记孔子的言论,最后集中一篇记孔子的生活及他对一些事情的态度。《论语》这种有别于《尚书》等记言史书的记言体书籍的编纂,对战国时期子类书籍的编纂影响很大
    《论语》成书后,《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接踵而来,形成了一个被后世称为“子类”的书籍系列。其中,《孟子》在编辑原则上最接近《论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