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注名著三种(2)
②考异与考辨:东晋以后,有关三国的史料陆续被发现,裴松之当然不可能不接触这些材料,但这些材料所载内容与陈寿《三国志》常有出入,有时还难辨优劣,于是即利用注的特点,将其搜集到的不同材料,一并抄录下来,供读者研究参考,这种形式称为考异。如《魏书·三少帝纪》载,甘露五年“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寥寥数语交待了高贵乡公的死,至于原因、经过皆不涉及,这样记载过于简略,不能客观地反映事件全貌。对于高贵乡公的死,很多史书有记载,裴注依次征引了《汉晋春秋》、《世语》、《晋诸公赞》、干宝《晋纪》、《魏氏春秋》、《魏末传》凡六种书。六种书所载重点不同,《汉晋春秋》、《魏氏春秋》都叙述了高贵乡公被弑始末,但也有不同:前者记高贵乡公与王沈、王业、王经谋划诛司马氏,嗣后王沈、王业告发,司马伷率众来击,贾充命成济杀高贵乡公,司马昭见状大惊,曰:“天下其谓我何?”后者记高贵乡公率人下陵云台出讨司马氏,遇雨不改期,被弑,暴雨雷霆,晦冥。《世语》、《晋诸公赞》记王经与王沈、王业不同,前者记王沈、王业告密,王经不去,则由其二人去。后者记王经明确表示不去。干宝《晋纪》与《魏末传》记贾充令成济弑高贵乡公事。前者记贾充语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后者记贾充语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从以上比较的情况分析,可以认为不同的史籍对同一事物的记载,基本内容一致,但在细节上都有差异,而且对于这些差异,很难判定孰是孰非,所以,裴松之将其全部抄列的做法是合适的。考异虽是诸家史籍罗列,但其先后次第既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更不是随意排列,而是注者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置于前。裴松之在所引《汉晋春秋》之后有一按语:“臣松之以为习凿齿书,虽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故先载习语,以其余所言微异者次其后。”这正说明了裴松之考异排列的原则,而这原则又揭示了考异并不是简单地材料堆积,它也包含着撰者的是非倾向。 在援引材料之后,注者以按语的形式品评这些材料,对其记载的正误、优劣,或作出判断,或提出质疑,这种作法、已不同于仅凭材料排列顺序以见注者倾向的考异,这称为考辨。如《吴书·张纮传》记张纮建议孙权“出都秣陵”。裴松之为其作注,引《江表传》,主要记载了张纮建议的理由,以及刘备亦劝孙权都秣陵事。又引《献帝春秋》,刘备至京,问孙权:“将军无意屯京乎?”孙权说明他将都秽陵的原因。当刘备提出“芜湖近濡须,亦佳也。”孙权则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裴松之对这两条材料有所评论,指出其谬误,而这主要是针对《献帝春秋》而发的:“臣松之以为秣陵之与芜湖,道里所校无几,于北侵利便,亦有何异?而云欲窥徐州,贪秣陵近下,非其理也。诸书皆云刘备劝都秣陵,而此独云权自欲都之,又为虚错。”从这段按语不难看出,裴松之对《献帝春秋》记载孙权都秣陵的内容持否定态度,但是,他还是在注中引了这条材料,说明裴松之严谨、谦逊的学风,同时也是贯彻其“傍摭遗逸”,“务在周悉”的作注原则。由于考辨有注者对史料是非的评断,对于读者甄择史料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三国志》历来以精审为人称道,其实他的精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影响。如对高贵乡公死亡的记载如此简单,显然是不合适的,但详述又难免不犯晋廷之忌讳,于是只好简略,实际是隐瞒了历史真象。裴松之以考异或考辨的形式,把所搜集到的不同典籍的记载都排列在注中,使历史事实或是得到补充,或是得以恢复原貌,弥补了《三国志》因某些原因造成的缺陷,提高了这部史著的文献价值。然而,裴注中的考异、考辨的影响还不仅仅限于《三国志》,重要的是,它逐渐成为史注的一种程式,使史注不同于其它典籍的注释,确立了史注本身的特点。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志》裴注的启发下,还出现了新的史书编纂体例一一史书考异。史书考异在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首先能使相当数量的材料免于亡佚;其次对正式撰成的史书是个重要补充;第三了解撰史者甄择材料的原则;第四深入认识史家的史学思想和治学态度。裴松之以考异、考辩的形式注史,为史注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史书本身补益极大。 ③纠谬:这也是裴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魏书·武帝纪》载,曹操于建安八年“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裴松之于其后做案语曰:“绍死至此,过周五月耳。谭虽出后其伯,不为绍服三年,而于再期之内以行吉礼,悖矣,魏武或以权宜与之约言,今云结婚,未必便以此年成礼。”裴松之根据礼,认为尽管袁谭不必为袁绍服丧三年,但也不会两年内为其女行吉礼。曹操为安定袁谭,可能与其约定儿女亲事,但正式行礼则不可能。因此,《魏书》言“整与谭结婚”不妥。又如《魏书·明帝纪》载青龙三年“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裴松之按曰:“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疆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以上二例都可说明裴注纠缪不武断地判定是非,而是用足够的事实为根据指出其缪误,令人信服。裴注的纠缪,使得《三国志》“事多审正”的特点更为突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