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史注名著三种(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曾贻芬 崔文印 参加讨论

第二,纠正《水经》的谬误。由于郦道元对《水经》所记河流做了实地调查,发现其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时,即可自信、明确地指出《水经》的错误。如《潧水卷》“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条,注曰:“自郐洧东南,更无别读,不得迳新郑而会洧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盖《经》误证耳。”又《瓠子河卷》“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条,注曰:“脉水寻梁邹,济无二流,盖《经》之误。”此二例足以说明郦注对《水经》的错误有勘正之功,而这些勘正都是实地考察后做出的,可见实地考察在注《水经》中所起的作用。
    郦道元作《水经注》,“旨在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是故迁贸毕陈,故实骈列”,补充了大量珍贵史料,使《水经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都曾屡屡引其内容,说明《水经注》的史料价值已得到后人的充分重视。《水经注》纠正了《水经》的记载错误,使谬误不传,亦有功德于后人。统观《水经注》,涉及考辨、补阙、纠谬诸方面,可以认为,郦注显然吸取了裴松之注《三国志》的特点,并能按照自己作注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有所发挥。而《水经注》为某一水道作注时,叙述其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故事轶闻、风土民情,并不紧扣《水经》原文,却往往只有若隐若现的微妙联系,而自成一篇首尾完俱,甚至游离于《水经》之外的独立文章,这不免让人感到它颇具左氏风格。
    附论颜之推与文献校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著述颇丰,今传有《颜氏家训》、《冤魂志》等。颜之推勤于读书,不仅广博,而且专精,他在读书治学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文献典籍因流传而造成的讹误及其它问题。颜之推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并在《颜氏家训·书证篇》集中讨论了这些问题。他总结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不少很有成效的办法,其中颇多涉及校勘原则问题,在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时期,我国书籍从笨重的简册制度脱离出来,开始用廉价而方便的纸大量传抄。因而,带来了两个明显的流弊:其一,正如当时的谚语所说:“书三写,鲁成鱼,虚成虎”(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产生了不少讹误。其二,由于钞手的水平不一,所用底本的质量不同,常有一些别字和生造的俗字,把文献搞得混乱不堪。而当时的学风又尚空谈,欠务实,虽“问一言辄酬数百”,但“责其指归,或无要会”,至有“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的笑谈。(见《勉学篇》)至于道听途说,误用典故者比比皆是,如《后汉书·乐恢传》乐恢曾上疏云,“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是言皇帝年少,春秋尚多,而南北朝时,却有人“呼高年为富有春秋”(《勉学篇》),完全与《后汉书》所载颠倒了,由此足见当时学风之一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颜之推才把校理典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等,写入《家训》,以备子孙遵循,不致误入歧途。
    颜之推用生动的实例,证明读误书对人的遗害。他说:“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大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勉学篇》)那么,颜之推究竟有什么妙法来对付这些误人子弟、讹误丛生的书呢?颜氏的方法不外乎就是象刘向当年校书一样,广搜异本,进行“校雠”。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书证》篇中提到了不少异本。如《诗·鲁颂·駉》“駉駉牡马”句,颜氏云:“江南书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为放牧之牧。”又如《诗·王风·丘中有麻》“将其来施施”句,颜氏云:“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这里仅《诗经》便涉及“江南本”、“河北本”、“江南旧本”等。再如《晋中兴书》,有“兖叫号为濌伯”句,顾野王《玉篇》作“黯伯”,颜氏云:“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为考察一个字的正误,颜之推核对了《晋中兴书》的多种异本。在这里,颜氏是颇得刘向校书之遗风的。值得一提的是,刘向校书处在全国大一统的汉代,而颜之推校书则是处在中华大地南北分割之际,但颜之推仍尽力搜罗一书的诸异本,所谓“江南本”、“河北本”等,正反映颜氏十分注意地域分割所带来的古籍文字的差异。
    从校勘学而言,一书异本之间的“校雠”,仅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对校”,即雕版印刷盛行后的“版本校”,这种诸本间的“对校”,虽然反映诸本的面貌,但一般不能简单地仅靠诸本间的异同来判断孰是孰非,这就需要借助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些办法,在刘向的书录中没有反映,而在《颜氏家训》中却有比较明显的反映。如校《史记·黥布传》、《汉书·外戚传》之“妬媚”之误,就是典型一例,颜氏云:“此二‘媚’并当作‘媢’,娼亦媢也,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后妬媢’。王充《论衡》云:‘妬夫媢妇生,则忿怒斗讼。’益知媢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贲赫耳,不得言媚。”这里并举《史》、《汉》皆作“妬媚”,是颜之推注意到了用《汉书》的同类记载去校《史记》,这在后世称作“他校”。虽《史》、《汉》相同,但《史记·五宗世家》却明言“常山宪王后妬媢”,显然,“媚”、“娼”必有一误,于是求诸《礼记》、《三苍》,乃至王充《论衡》,终于得出了应作“娼”的结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史记·五宗世家》的引证,这种用本书前后互校的办法后世称作“本校法”,是校勘的一种重要方法,显然颜之推已注意到了这种方法。至于求之《礼记》、《三苍》、《论衡》等,这既涉及儒家经典,又涉及字书和当代人的有关记载,这种广征博引的方法,已是名副其实的考证了。不言而喻,考证是解决校勘疑难问题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而颜之推已能纯熟地运用这方法,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