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文职人员中有人反对罗斯福的印支政策,连美国军方也有不少人对罗斯福不允许法国力量重返印支的指示持异议。当1944年8 月丘吉尔要求罗斯福同意法国军官参加蒙巴顿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时,英国的建议就得到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大力支持。同年夏,由于日军的进攻,中国战区吃紧时,美国军方从军事观点出发主张让法国人尽早进入印支。当日本败局已定,为了确保战后美国军事力量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美国军方人士极力主张由美国来单独控制前太平洋地区的日本委任统治岛屿,他们赞成国家托管而反对国际托管。其实早在1942年11月,丘吉尔在与罗斯福辩论国际托管与国家托管异同的问题时也表示过类似观点,即反对国际托管。美国军方的立场和美国的现实利益也迫使罗斯福修改自己原先极力鼓吹的国际托管主张。 最后,罗斯福后来改变在印支问题上的立场也与他的对华政策有关。原来罗斯福是想扶植中国蒋介石政权在战后取代战前英国在亚洲的地位,为此,罗斯福甚至提出让蒋介石接管印支,并认为英国应把香港归还中国。罗斯福这一对华政策的设想是建筑在以下的战略考虑上的:由于蒋介石政权日益依赖华盛顿的军事与经济援助,战争结束后,美国不仅可以通过蒋介石政权控制中国,而且可以指望在蒋介石政权的支持下,扩大美国对英法在亚洲的原有势力范围的影响,进而谋求在亚洲建立霸权地位。但中国国内事态的发展并不符合罗斯福的愿望。由于蒋介石政权的贪污腐败和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面临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严重危机。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却在抗日战争中愈益发展壮大。罗斯福对战后中国的政治前途已感到把握不大。另外,在如何击败日本,如何有效使用国民党军队来为美国战略利益服务上,美国与蒋介石也存在着一系列矛盾。例如,1944年美国发动的北缅战役吃紧时,罗斯福两次亲自急电蒋介石,要求将驻扎在云南的十个美械中国师调往缅甸战场,但均遭后者拒绝。蒋介石当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他把大部分军队派去包围解放区,把精锐的美械师留在身边作为看家的资本,不肯为美国的计划消耗自己的实力。接着,罗斯福要蒋介石将军队的统率权交给史迪威的建议也遭拒绝。为此,罗斯福极为失望,他曾对内阁说,他第一次对战时是否能与中国保持一致感到忧虑。(36)这并不意味着罗斯福已决定放弃支持蒋介石,相反,出于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他不得不维持蒋介石政权,但后者的无能及其只顾自己的做法,使罗斯福原先打算依仗蒋介石的力量抵制英法的东南亚政策设想遭到挫折,迫使他不得不考虑在东南亚更多地要与英法妥协合作。英国密切注视中国国内事态的发展以及罗、蒋之间出现的矛盾迹象。1944年9月, 蒙巴顿东南亚战区司令部就通报英国外交部,“如果我们研究现实情况就可看出,中国人没有强大的美国援助,无论如何不愿意对暹罗或印度支那发动进攻。”(37)而在英国人看来,当时美国不可能也不愿意对蒋介石提供强大的援助。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在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变化,美国改变了原来利用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对日本进行大规模空袭以击败日本的对日作战战略后,情况更是如此。在魁北克会议上,美国联合参谋长就告诉英国司令官,美国将集中本土,同意英国夺回新加坡并帮助荷兰收复荷属东印度,美国已不再把东南亚作为有军力量攻打日本事利害关系的主要地区。(38) 上面所提到的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它们对罗斯福印支政策的改变起了重要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还是由于形势变化,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调整。 注释: ①日本外务、陆军、海军三大臣联合署名的“对外政策的方针纲要”(1939年12月),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重要文书》(1840-1945),下卷,第344页,1969年出版。 ②贾德鲁(Catroux Gorges):《两出印度支那戏剧》(Deux Actes du Drame Indochinois),1959年巴黎出版,第55页。 ③福尔(Fall, Bernard B.):《两个越南》(The Two Viet Nams),1964年纽约出版,第41页。 ④贾德鲁,同上揭书,第55-56页。 ⑤《美国对外关系,1940年远东,1940年8月6日法国大使致美国备忘录》(FRUS, 1940, Fareast, de Memoire de L' Ambassadeur francais aux U. S. A. 6 aout 1940),第64页。 ⑥赫尔(Hull, Cordell):《回忆录》(Memoirs)1948年纽约出版,第一卷,第906页。 ⑦福尔(Fall, Bernard. B):《美国对越南政策》(La Politique americaine au viet Nam),载《外交政策》(Politique Etrangere),第三期,1955年7月,第299-32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