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籍概说
【编者按】本文是教育卫星广播电视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主编赵淡元先生,为帮助进修这门课程的在职中学教师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线索而编写的。现予公开发表,以响读者。请各位读后将意见告诉我们,以便本刊陆续组发教育卫星广播电视教材的辅导文章。 一、概况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起,到公元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止,首尾802年,是为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我国史籍进一步发展,并取得其独立地位的时期。 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暴力起了决定性作用。故秦朝始终重视农战,强调严刑峻法,而忽视学术文化,最后发展到焚书坑儒,使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秦代史籍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汉兴,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到西汉后期,曾命刘向、刘歆等人对秘府藏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这些措施为两汉史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汉沿袭前代史官制度,设有太史令。但汉之太史令既司天事,又当载笔修史之任。在东汉,兰台、东观既是朝廷藏书之处,又是官修史籍之所。故政府派天下名儒在此典校秘书和撰述纪传。直到这时,史官职务才逐渐专门化,但尚无相应的官名。到魏明帝太和中,诏置着作郎,始有其官。至晋,除设着作郎,谓之大着作外,又设佐着作郎。宋、齐以来,改佐着作郎为着作佐郎。佐郎主管博采,正郎职司撰述。至梁、陈,又设修史学士。至北魏,设修史局。北齐、北周,迄于隋,史局均由大臣统领,称为监修。这一制度,到唐成为定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其他割据政权。也都设有史官。史官制度的这种发展,对于史料的保存和史籍的编纂,有重大作用。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史官失其常守。贤达之士各记闻见,是以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反映在图书分类上,史部书籍由原来《汉书·艺文志》把它作为经书的附庸,变成按四部分类法占居群书的第二位。这说明此时史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书籍在整个学术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已大大提高。 在这个时期,由司马迁《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一直占着主导地位,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编写“正史”所采用。继《史记》而作的纪传体史籍还有:东汉班固的《汉书》,刘珍等的《东观汉记》;吴谢承、晋司马彪等十家的《后汉书》;晋王沈、吴韦昭、晋陈寿等的三国史书;晋王隐等十一家的《晋书》;还有其他各家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后魏书》、《北齐书》、《北周书》等。这个时期编年体史籍也不少,只是很少名着。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荀悦的《汉纪》、晋袁彦伯的《后汉纪》等。这个时期的方志,无论是种类或体例,都有明显的发展。比较重要的,如郡国志,有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等;如寺观志,有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如山水志,有《水经》、《汉水记》等;如人物志,有《益部耆旧传》、《江左名士传》等;如风俗志,有《陈留风俗传》、《诸蕃风俗记》等。此外,还有其他专门记述户口、冢墓等的方志。 又这时期注史、评史之风兴起,出现了不少名着。其中以吴韦昭的《国语注》、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晋郭璞的《穆天子传注》及《山海经注》、东汉应劭的《汉书集解》、南朝宋裴骃的《史记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等最为有名。 据《隋书·经籍志》着录:史部合计874部,16558卷。可见本时期史籍无论在质量上或数量上都远远地超过先秦时期。 二、名著述评 (1)《史记》 《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虽然《史记》包含的本纪、表、世家、列传、书等五体,各自都有所本。例如,书的标题本于《尚书》。表的创立,源于《周谱》。又《大宛列传·赞》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卫世家·赞》称:“余读世家言,”可知本纪、世家的名目,在司马迁以前早就有了。又《伯夷列传》中有“其传曰”三字总起下文,可见伯夷、叔齐原有旧传,列传的名目也是有所本的。虽然如此,但司马迁能够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面貌,这是以前的史籍所不曾有的,这应当说是他的一个大贡献。 《史记》作为一部通史,所搜集各个时代的材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在处理史料上非常慎重,贯穿了略古详今的原则。司马迁十分赞赏孔子修史的审慎态度说:“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缺,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三代世表·序》)司马迁所作十表,三代称世表,十二诸侯称年表,秦楚之际称月表,具体贯彻了略古详今的原则。他说:“传日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已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六国年表·序》)司马迁的这些史学主张,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