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有些同志把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引进了社会科学,提出“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试图扭转历史学理论的危机。应当看到,这些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忽视了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科学的特点,把历史视同自然的结果,势必导致对历史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种把人看成是“感性的对象”的结果,正是旧唯物主义用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观点去认识历史的根源:其二,缺乏方法论的实践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来是统一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历史科学坚持实践基础的原则,既是世界观的体现,又是方法论的体现。如果抛弃实践基础而单纯追求方法,必然会使我们的研究出现片面性。“老三论”、“新三论”的弊病也正在于此。但是,这是否说“老三论”、“新三论”对史学研究就毫无用处了呢?不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老三论”、“新三论”有机结合起来,方能使它们对历史研究具有认识论意义。这种结合必须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即“老三论”、“新三论”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从活动、从利益出发去把握系统、结构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结合必须是观点和方法的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发展观、辩证观与具体方法的结合。例如,把系统论方法、结构论方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具体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去统率“新老三论”,使观点和方法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既可不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又可增加史学研究的手段,对史学研究是有益的。所以,如果说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是“纲”的话,那么“新老三论”就是“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