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 郑敬高 参加讨论

2检讨古代史学理论中的社会历史观,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即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对具体历史事实的价值评判。
    历史的格局由谁安排?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是什么?这是史观的根本问题。殷商以前,人们对宇宙本体的解释是天意。周人取得政权以后,虽然不曾断然否定天命,却对人事重视起来,春秋谚语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④孔子“敬鬼神而远之”⑤。子产说:“天道远,人道{K18301.jpg}。”⑥诸子百家的宇宙观大体一致。所以早在史学理论体系建立以前的先秦,思想界对于历史本体的认识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成为后代历史认识的思想渊源。
    受时代认识的局限,古代史家无法理解一系列自然现象和附会传说,他们在著作中常常发出“天意乎?人意乎?”的慨叹性思索。有的史家迷信程度深一些,有的史家则不那么迷信,在史学的理论认识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注意人事的进步思想与宣扬神意的落后思想两种倾向存在。东汉时期儒家天人感应及阴阳家谶纬图说流行,在史学中天命史观占上风。班固解释汉所以得天下说:“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⑦,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但是天命在史学家那儿从未当作历史唯一决定因素。“天人感应”的一套在刘知几那儿受到严厉批判。刘知几认为《汉书》备载天象地征,“芜累尤甚”,指出“推命而论兴灭,委运而忘褒贬,以之垂诫,不其惑乎!”因此认为“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⑧。唐以后“非天命观”成为主流,一般史家们不相信宇宙现象是某种神的前计划的展开,也不相信宇宙间有一种盲目力量逼迫历史作机械运动,有时候也言天命,但同时无不承认历史的进程可以通过君臣修德立品--人事的努力来转移,人事越来越受重视,尽管所言人事多数情况下不是人民史观而是英雄史观。中国古代史学始终没有走到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史学道路上去,变作“神学的一个卑贱的女侍,一种精神的反常”⑨,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所具民族性的优秀一面。
    与历史本体精神的探讨相联系的问题是历史怎样运动。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古代史家并不一致,大体而言有进步论、倒退论和循环论三种说法。承认历史是不断进步的观点以《韩非子·五蠹》篇为典型,基本论据是生产工具进步、生产能力增强、生活水平提高。后代许多进步史学家不盲崇古代圣王,从理论上同情和支持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得出“时移世异”的“随时之义”,从而伸张了进化史观。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论道:“唐虞以前,无得而详考也,然衣裳未正,五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狉狉獉獉,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若夫三代之季,尤历历可征焉。当纣之世,朝歌之沈酗,南国之淫奔,亦孔丑矣……春秋之民,无以异于三代之始。帝王经理之余,孔子垂训之后,民固不乏败类,而视唐、虞、三代帝王初兴,政教未孚之日,其愈也多矣。”进化史观是古代所有进步史家如刘知几、柳宗元、黄宗羲等共有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史学认识中极有价值的一面。但是,几乎无人将这种进化的观点上升到抽象的历史哲学的高度加以论述,显示出理论的脆弱性。
    循环史观是与没有彻底摆脱的天命史观相联的,所谓“天地有常位,历运有常数”⑩,即承认天地运转的“常数”。早在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话中就体现了循环思想,战国末年,邹衍把当时流行的“五行”说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来,提出土、木、金、火、水“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轨迹就是一个往复循环运行、没有质变的圈子。这一理论对后代影响很大,大凡所谓国史都要说明本朝属于何德,把本朝历史放入循环圈的某一阶段上去,以明统续。历史上循环论也不只是“五德终始”说一种,还有治乱循环论,如《三国志演义》的开场白:有元、会、运、世的八卦循环论,如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观物篇》。有一些论者也讲循环,但不以为历史发展的圆圈是旧圈子的简单重复,如李贽就说“一治一乱若循环”,不过仅仅是“若”而已,能因时改革、变法图强者受到李贽的热情赞颂,带有进化史观的进步性。
    循环论理论之发达,反映了我国古代史家在历史研究中善于整体把握的思维特色,反映了他们探讨历史发展规律的强烈要求。但他们之所谓规律,一般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曲解;他们承认了变,但忽视质变,剥去了神秘主义史观,同时却抛弃了辩证法,把历史简单化、图式化了。
    九斤老太的历史哲学在古代史学理论中也是很有市场的。儒家思想体系有严重的向后看倾向,如《礼记·礼运》篇认为人类社会之初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由“大同”而“小康”,及至“乱世”,一代不如一代。这种思想在以扬经为己任的史学家那儿有深刻体现。司马光说:“夏、商、周之子孙,苟使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11)范祖禹说:“自古国家之败,未有不由子孙变更祖宗之法。”(12)儒派史学家基本上是向后看的、保守的,但也不是绝对不承认历史的某种进步。孔子就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因此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3)在孔子眼里周代的精神文明是胜过夏、殷二代了。总之,儒家借史学宣扬三代圣王礼法,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井然不乱,有积极干世的一面,其保守的史观是建立在理想主义基础之上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