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一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宋朝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司马驰,历仕宋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天章阁待制、三司副使,为“一时名臣”①。司马光二十岁时(1038年)考中进士甲科,随因服丧在籍。到庆历六年(1046年)至京师,官大理评事,大理寺丞,嘉祐七年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仍知谏院。英宗时任尚书吏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判流内铨。神宗时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继因反对变法,请求外任,专心编写《资治通鉴》。哲宗继位之后,拜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居正宰相之位。有人说他“大用于元祐际,奋身许国,揭万代之规模,张胆极言,切一时利病”②。其实,司马光从元丰八年五月至京师,初任门下侍郎,旋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到元祐元年九月初一病逝,在位不过一年多时间,他在政治上属于保守派,特别是他晚年执政期间,排斥新党,一意孤行。但在史学方面,却有着杰出的贡献。 司马光从小爱好史学,他说:“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③。壮而从政之后,更加倍致力于史学,“常欲芟去芜杂,发挥精篇,穷探治乱之源,上助圣明之鉴”④。治平三年完成《通志》八卷,上之英宗皇帝。他说:“臣少好史学,病其烦冗,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力薄道悠,久而未就,今兹忽遇皇帝陛下,……留意艺文,……讲求古训,臣有先述《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尽秦二世三年,史记之外,参以他书,于七国兴亡之迹,大略可见”⑤。他编书受到极大重视与鼓励,英宗“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柲阁书籍”⑥,续成其书,并“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⑦。司马光先后推荐翁源县令刘恕,太常博士刘攽,前知资州龙水县事范祖禹同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说:“此三公者,天下之豪英也”⑧,神宗即位后,擢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所写之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在迩英殿进讲《资治通鉴》时,神宗并将已撰好的《序文》当面赐给司马光,命“候书成后写入”⑨。自此到熙宁三年因反对新法请准外任之前,开局于内院,达五年之久,编成《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进上。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不久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听以书局自随。得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著,凡十五年时间,完成《通鉴》其余部分。到元丰七年十二月全部告成,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包十六代,编成二百九十四卷,确是洋洋大观,前古未有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编修中搜罗和使用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张煦侯先生著《通鉴学》,根据《通鉴考异》所见书名为主,分十类探求司马光援用书,共合三百零一种⑩。可见三百二十二种之说大致不错,足见引证书籍之广泛。特别在“所引之书,已半亡佚”(11)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通鉴》一书的史料价值。 《通鉴》一书“网罗宏富”,考订精确。修书班子都由当时著名史学家组成,例如刘恕博闻强记,专精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12)。刘攽则“博记能文章”(13),是著名汉史专家。范祖禹“智识明敏,……好学能文”(14),专精唐史,著有《唐鉴》。他们分工合作,“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纯甫”(15)。他们“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徧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16)。为此书辛勤工作了十九年。为辅助《通鉴》的阅读或进而阐发修《通鉴》的宗旨,司马光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为阐明对史料的“参考同异”之书,与《通鉴》同时迸呈。另有《稽古录》二十卷,上起伏羲,下至治平,亦贯穿古今,阐述治乱兴亡之书。封建史学家司马光为其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了终身。 《资治通鉴》一书完成后,受到统治阶级从封建皇帝到地主士大夫的推崇。 宋神宗接读《通鉴》后,谓群臣曰:“前代未尝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17)。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