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贞观年间史评探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家》 赵俊 参加讨论

第三是撰修实录。贞观年间所修实录有《高祖实录》、《今上(太宗)实录》。贞观十四年(56),唐太宗向房玄龄提出观看国史,房劝阻无效,“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58)《高祖实录》“起创业尽武德九年”(59),《太宗实录》自即位至贞观十四年。(60)贞观十五年以后的《太宗实录》,在高宗即位的第一年撰成,永徽元年闰五月二十三日,史官太尉无忌等,修《贞观实录》毕,上之。起贞观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勒成二十卷。”(61)
    第四是撰修纪传体国史。刘知几在谈到唐修国史时说:“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62)既撰于贞观初,当为武德朝国史。
    第五是各种杂史的撰修。择要述之如下:
    虞世南《帝王略论》五卷。贞观初奉诏撰,上起太昊,下讫隋代,“凡帝王事迹,皆略记载。”(63)《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卷。
    魏微《诸王善恶录》二卷。贞观七年,唐太宗对侍中魏微说:“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长富贵,好尚骄逸,多不解亲君子远小人故尔。朕所有子弟欲使见前言往行,冀其以为规范。”于是命魏微采录自古以来帝王子弟成败事,名为《诸王善恶录》,赐给诸王。(64)《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二卷。
    褚无量《帝王记录》三卷。(65)
    邓世隆《东都记》三十卷。邓世隆贞观年间为修史学士,“贞观十三年,世隆上疏请编录御集,太宗竟不许之。世隆又采隋代旧事撰为《东都记》三十卷,迁著作郎,寻卒。”(66)
    长孙皇后《女则》三十卷。唐太宗之长孙皇后,“好读书”,“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太宗夸赞道:“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67)
    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修撰了这许多史书,其种类之繁,写作主旨之一致,在整个史学发展史上都是一个突出的现象。
    如果说贞观年间史学价值的头两方面实践体现在史学领域,那末,第三方面实践则是对社会的影响,即重史、鉴史成为当代时尚,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实现。
    在唐太宗、魏微带头求鉴于史的影响下,王后、太子、群臣乃至一般知识分子,都翕然向史。
    长孙皇后经常与唐太宗“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68)她还曾以太宗读过的史书来提醒太宗勿姿意妄杀。太宗对房玄龄:“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69)
    贞观初,太子承乾亦重向历史学习,“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70)“颇留意典故”。(71)李百药曾为太子右庶子,作《赞道赋》,“述古来储贰事以诫太子”,太宗见后大为赞许,说:“朕选卿以辅弼太子,正为此事。”(72)
    大臣在平时论事上疏中更是每每称引史书、古事,作为论据。如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因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犯颜逆耳,《春秋》比之药石。”(73)
    贞观元年,太宗勒在京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弟可入宏文饮学习书法,并由著作郎许敬宗教授《史记》、《汉书》。(74)可见官方教育已把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科目。当时也有私人办学教习史书者,如“凌敬为人作碑文,教人读《汉书》。”(75)秦景通,贞观中累迁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他与弟{K17A01.jpg},“尤精《汉书》者,皆宗师之,常称景通为大秦君,{K17A01.jpg}为小秦君。若不经其兄弟指授,则谓之不经师匠,无足采也。”(76)贞观初,崇贤馆学士刘伯庄也曾奉敕讲授《史记》。(77)由学史空气之浓可见世风的一个侧面。
    贞观年间确定政治决策,必参据以史。唐太宗在谈到自己“制事出令”时说:“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78)太宗即位之初,亲自和诸臣讨论“自古理政得失”。封德彝等征引历史说:“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主张实行严刑峻罚的高压政策。魏微则援古证今说明“乱后易教”的道理,“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79)太宗采纳了魏微的主张,确定了抚民以静的安人理国方针。这一较为和缓的统治策略果然得到成功,“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80)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正确与失误之分。唐太宗曾错误地总结了历史上分封制的经验教训,认为“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81)他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行于古代的封邦建国之法已不适合当代政治统一的需要。在多数大臣甚至包括受封功臣的反对下,唐太宗被迫停止施行分封计划。可见,一旦对历史有错误认识,制订政策也就有了偏差。
    贞观年间,有关历史的著述经常被作为政治教科书颁赐臣下。贞观初太宗即赐凉州都督李大亮一部荀悦《汉纪》,告诫他“公事之闲,宜寻典籍。然此书叙致既明,论议深博,极为治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也。”(82)其它如本朝所撰《群书治要》、《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诸王善恶录》等,均在修成后将副本赐皇太子及诸王,有的并宣布听任抄写流传。
    通过对以上史学价值观及其实践的考察,我们认为贞观年间出现一股进步的史学思潮。这一思潮的特点是,治史和求鉴空前紧密地结合起来,官方的重视扶持使史学得到了重大发展,而史学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