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尼赫鲁时期印度的不结盟外交(2)
二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的对外政策,正是他所构想的不结盟方针的实施。从印度与两大 集团的关系的角度而言,在不结盟的前提下,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略为亲西方到东西方平 衡并且逐步向略为亲苏联集团的演变。 独立之初,印度实行不结盟政策,同时也表示并非在东西方间等距离。1949年,尼赫 鲁曾明确地表示:“当我说我们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的时候,当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 愿意对某些国家比对某些其他国家更为接近。……我们现在事实上与西方世界某些国家 有着比与其他国家更为密切的关系。”[7](p32)他还说:“假如发生世界大战,印度无 论如何也不会和苏联站在一起。显然,我们与美国和英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联系比与其 他国家的联系要密切得多。”[6](p153-154)1949年10月,尼赫鲁访问美国。从1950年 开始,印度开始从美国获得援助。印度也曾支持美国的一些冷战措施,如1950年朝鲜战 争之初,印度也曾说北朝鲜是侵略,后来战争扩大了,印度才出面争取早日结束战争恢 复和平。印度在联合国的活动亦可为一例。50年代初,印度驻美大使曾说,在最初的几 届联合国大会的51次投票中,印度有38次与美国一致,弃权11次,只有两次与美国不一 致。 印度比较接近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独立后百废待兴,迫切希望获得经济、技 术等援助,而美国正是富甲天下。尼赫鲁说:“印度何乐而不与美国靠近一些,借此增 强我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呢?”[6](p147)而且,印度取得独立的特殊道路使它较多地保 持了殖民时期形成的与西方的经济和政治联系。此外,也是因为尼赫鲁倾向于西方式民 主,不喜欢苏联的制度,并认为苏联搞扩张主义。 但印度在这个时期并非无条件追随西方。它对美国习惯于把援助与亲美联系起来极为 反感。尼赫鲁坚持,援助以贷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获得,而不是无偿获得,以免说话口 短。印度对美、英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也不满,它们主张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公民 投票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在英联邦内,印度强调自愿合作,反对英联邦在“安全”上 合作,避免使之成为一个军事集团。印度是首先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反对敌视和孤 立新中国。印度拒绝美国把军事同盟推行到亚洲。尼赫鲁指出,亚洲需要的不是军事同 盟,而是发展经济。印度特别反对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并将其拉入军事集团 。50年代上半期,印度在朝鲜战争、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对日和约、印度支那和 平等问题上,都对美国的政策有所批评和抵制。当时《纽约时报》批评尼赫鲁“对共产 主义搞绥靖”。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则抱怨印度迎合中国的“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口 号。他说“中立是不道德的”,无疑也有对印度的不满。 5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与美国还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印度仍然希望从西方获得援助 。50年代末中印矛盾发展起来,成为印美关系加强的新动力。美国虽然对印度的独立自 主不满,但美国在冷战中需要支持“温和的民族主义”以抵制“共产主义”。它要把印 度作为新兴国家实行西方民主的“试验埸”和不通过共产主义而实现现代化的榜样。杜 勒斯1953年说,中印竞争不仅直接影响中印两国人民,而且从长远看会影响全人类[8]( p125)。1959年艾森豪威尔访印是印美关系发展的一个例证。在此期间印度一直从西方( 美国和世界银行)得到经济援助(粮食和贷款)。60年代初印度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其 外援的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和西方的。1962年,印度已成为美国经济援助的最大受援国。 谋求军事援助是印度与美、英等国关系的重要方面。起初印度获得的军事援助主要来 自英法等国。50年代末中印矛盾加剧,又加上印巴关系常常紧张,印度寻求更多的军事 援助。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期间,印度紧急向美、英呼吁,并立即获得了一批军事援助 。它们在1962年11月达成援助协定。但由于中国迅速停火,美、英又考虑到与巴基斯坦 的关系问题,所以在大规模军事援印上观望和拖延,还提出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为进一 步提供军援的条件,以及要求印度加强国防不应以牺牲经济为代价。然而印度继续争取 从美、英获得军事援助。1964年印度公布了扩军五年计划,外长恰范几次出访西方,争 取军援,却收获有限。美、英不愿意满足印度对某些先进武器的要求。1965年第二次印 巴战争爆发,美国同时停止了对印、巴的军事援助。 同时印度仍然对美国和西方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评。如对美国在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 尔主义”,加强对中东的干涉,1958年出兵黎巴嫩,美国在裁军和核试验问题上的态度 等,印度都提出过批评。当1961年联合国干涉刚果时,印度一方面派军队参加了联合国 军,同时也批评西方对比利时殖民主义的支持。美国对古巴的“猪湾入侵”和对越南的 侵略战争,也受到印度的批评。此外,美国不喜欢印度的计划经济、国营企业,对援印 有所限制。而且贷款的条件较苛刻,有时还干预印度的国内政策[10](p28-29)。这是印 度所不满的。印度抵制了美国借军援之机在印度建立军事基地的企图。印度外长恰范批 评美国是想印度成为一个附庸国[10](p69)。 发展与苏联的关系是尼赫鲁不结盟政策的重要内容。尼赫鲁并不喜欢苏联的制度、意 识形态和一些政策,但充分意识到苏联的地位和苏联作为印度的一个邻国的特殊重要性 。尼赫鲁说,印度既得罪不起美国,也得罪不起苏联。印度希望与美国合作,也希望与 苏联合作[4](p576)[7](p25)。印度国内对苏联存在广泛的同情。发展印苏关系也可作 为与西方关系的一种平衡,以免受制于西方,有利于独立自主。此外印度要发展国有重 工业部门,而美国又不愿意在这方面供援,美英在军事援助方面颇多保留或附加条件等 ,也促使印度转向苏联求援。在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反对美国的冷战和战争政策 方面,印度与苏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主张。这都是印苏发展关系的基础。不过在印度独 立之初,印苏关系并不密切。因为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印度资产阶级领导的独立运动不信 任,甚至说他们是帝国主义阵营的一员,同时支持印度共产党搞武装斗争。而印度独立 之初较为靠近西方,则使苏联满腹狐疑。苏联曾质问印度大使,尼赫鲁所言一旦发生侵 略,印度不再保持中立的说法中,所指的侵略者是谁。 50年代中期起,印度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开始有较大发展。这主要是印度在 一些国际问题上的态度,逐渐改变了苏联的看法。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对民族主义运动 的态度更为灵活,积极评价印度的一些表现,支持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1954年 ,苏联又表示愿意帮助印度进行工业化。苏联的意图是通过发展苏印关系,反制和突破 美国的遏制体系。印度本不愿片面地依赖西方,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美英在克什米尔 问题上的政策等,也推动印度向苏联接近。而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自由化”和“解冻 ”,使尼赫鲁认为苏联的威胁减少了。于是印苏关系加强起来。 1955年尼赫鲁访问苏联,年底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回访印度,是印苏关系 的分水岭。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两国关系,反对区 域性军事集团,并签署了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协定。苏联开始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 这一年苏联还向印度空军赠送了两架运输机,可以算是最早的军事援助。苏联援助的条 件比较宽松,特别是苏联愿意帮助印度的国营工业项目,而这是美国不愿意提供的。赫 鲁晓夫为印度唱赞歌:“我们认为印度是一个大国,它应当在世界上大国行列里占有第 一流的位置”[7](p52)。 此后,印苏在反对英法发动的苏伊士战争、反对“艾森豪威尔主义”、反对美英干涉 黎巴嫩、国际裁军等问题上,也有呼应和配合。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时,印度反对与 苏联对抗,在联合国反对要求苏联从匈牙利撤军和在联合国主持下在匈牙利举行选举的 决议案。印度的解释是它反对无视一国的主权而由联合国主持一个国家内部选举。更重 要的是担心会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印度反对由联合国监督在克什 米尔举行公民投票[8](p122)。苏联投桃报李,在1957年否决了英美提出的由联合国监 督克什米尔公民投票的议案。苏联还支持印度收回果阿,而西方国家大多偏向于葡萄牙 。 不过,印度不希望把印苏关系解释为具有反对西方的意义。尼赫鲁强调,印苏友好合 作并不反对任何国家或人民,不结盟是印度的基本政策[7](p53)。印度在某些方面,仍 然表达了与苏联不同的意见甚至一定的批评。例如苏联出兵匈牙利,尼赫鲁不愿意与西 方站在一起与苏联对抗,但认为匈牙利发生的是“民族起义”,说苏联所为不符合五项 原则,主张苏联撤军,让匈牙利行使自决权。印度也不赞成苏联对纳吉的处理[8](p122 )[7](p66-67)。1958年印度又批评苏联恢复核试验。 50年代末,中印争论加剧,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印度需要苏联来牵制中国。苏联不 仅向印度提供援助,还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尼赫鲁认为苏联是“已进入革命之 后的正常状态”、“领土上获得了满足的大国”,而“中国还没有渡过它的革命精神最 初迸发的阶段”,苏联主张和平而中国则侵略好战[7](p90)。于是印苏关系的加强获得 新的动力。自50年代末期起,印度从苏联得到越来越多的援助。1959年苏联向印度提供 15亿卢比的新贷款。1960-1962年正当中印边界争端之际,苏联接连向印度提供运输机 、直升机等军事装备。1962年印苏达成协议,苏联向印度提供超音速的米格21战斗机, 并供给设备在印度生产这种战斗机。1962年后,印度大力扩军,苏联则积极供援。1964 年印苏正式签订武器协定,印度从苏联获得更多的米格飞机、直升机、坦克、导弹及其 他武器和装备。1965年还签订了从苏联购买驱逐舰的协定[14](p55-57)。印度从苏联购 买的有些是它未能从西方得到的先进武器,如米格21战斗机,但这也使印度在武器上越 来越依赖于苏联。印苏间的贸易额也迅速上升。到1964年,印度已成为苏联的第三大贸 易伙伴,印苏贸易额占印度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由1953年的1%上升到1964年的16%。同期 印美贸易却没有这种增长势头。印度与英国的贸易则严重下降。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 后,苏联成为调停人,也表明了印苏关系的加强。 这一时期印度逐渐远美近苏的倾向,也表现在联合国活动中。有统计说,1953年到196 3年,印度在联合国关于政治问题的重要表决中,有90例与美、苏一致,有61例与苏联 一致,有62例与美国一致,有61次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苏联。这与独立后最初几年印 度在联合国表决中多数与美国和西方一致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不过需要指出,“近 苏”并不等于印度无原则追从苏联。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